2025年,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迎来实施六周年。近年来,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郑杰文带领近千名参与者日积跬步、跨越山海,已让1875种古籍“再生”回国。2月14日是山东大学教职工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郑杰文召集团队主要负责人,汇集全球汉籍“战报”,同时也开启了他们新一年的“攻坚战”。

汉籍回归的征途:艰辛与坚持

2013年,郑杰文带领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合璧工程”的基本构架和实施设想,将汉籍整理及研究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致力于中国大陆缺藏珍稀汉籍的全面再生性回归。2018年,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郑杰文告诉记者,这项工程的核心任务包括调查编目、复制回归、点校整理、汉籍与汉学研究以及数据库建设五个方面。相应地,每个部分由不同团队分兵作战。

任务虽然拆解了,但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不轻松。首要的是调查与编目。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编目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单承彬称之为古籍“登记户口”。他介绍说,编目工作的关键在于全面和准确。尽管项目组规定了编目细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工作人员对著录标准的把握参差不齐。如何确保编目达到高标准、统一化,是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推动编目工作走向规范化,单承彬与团队成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青年学者陈肖杉等共同设计开发了“编目工作平台”,为编目者提供相关版本信息,提示著录依据。

复制回归面临着更多人力不可控的阻碍。郑杰文告诉记者,这些流失于海外的中国古籍,很多是近代史上被掠夺占有的。即便只是复制性的回归,有些藏书机构也不允许,甚至拒绝借阅编目。面对调查编目人员难以获得邀请函、与境外藏书机构沟通难度大、开展工作成本高等问题,团队积极寻求多方解决方案,努力保障工程推进进度,降低成本。


近年来国宝回归的呼声在国际上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中国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也为合璧工程的古籍回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2024年,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率团访问法国国家图书馆,向该馆赠送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项目成果之一《欧洲地区所藏中国珍稀文献丛刊》。也正是在这次访问期间,中法两家机构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法国国家图书馆为合璧工程项目提供伯希和A藏、B藏全部藏书以及伯希和沙畹金石拓片特藏合作。

经过团队成员们多年的努力,合璧工程已取得丰硕成果。调查编目团队调查了境外2000多个藏书机构,初步掌握了一百多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存藏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组建132个项目团队从事613个境外藏书机构所藏汉籍的目验编目,并已完成92个馆、目验编目50万条(其中含朝鲜馆藏汉籍目验编目1万条)。复制回归团队已比对出我国大陆缺藏汉籍3490种,并已回归其中的1875种(出版1045种)。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承略带领的精华整理团队已部署点校整理海外存藏、国内缺藏且具有学术价值的珍本古籍185部,已定稿96部。其中出版的第一辑《合璧精华编》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2023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

“走出去,带回来”:

团队成员的海外编目经历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一支专业、敬业的团队。团队成员多次赴海外进行汉籍的调查和编目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克服了语言、文化、生活等多重困难,成功将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华古籍“带回家”。

济南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晏青是合璧工程的一员。2024年8月,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日本伊势市。此次赴日,他的主要工作是调查神宫文库中的汉籍情况,编制一部内容完整且符合现代标准的汉籍目录。神宫文库馆藏2500多种汉籍,其中元刻本2种、明刻本300多种、清刻本500多种;日本和刻本汉籍中亦不乏珍本,如延喜四年《玉篇》、清原家写本《古文尚书》、南北朝刊《尔雅》等。调查之后才知,神宫文库中藏有我国大陆缺藏或稀见古籍数十种之多。然而,等待他的不仅是古籍,还有近乎苛刻的借阅规则:每周仅开放3天,每天限借15种,且“贵重本”需提前一个月申请。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编目工作,晏青必须提前筛选出最需要目验的古籍,确保工作的高效进行。尽管困难重重,晏青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神宫文库的汉籍编目工作,为学术界展示了这家机构的汉籍存藏情况。


和时间抢古籍,是合璧工程的另一位成员、山东理工大学汉籍整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恒新的深刻感触。陈恒新参与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丹麦皇家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巴黎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洪堡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的古籍编目工作。工作量巨大、借阅数量限制、签证时间较短,三大因素叠加,严重制约了陈恒新在海外的编目工作。其中仅法国国家图书馆,他就办了三次出国签证;在法期间为了节约时间,他每日在住处与馆藏地之间往返奔波,且每次进了阅览室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好在每一次海外搜书都有收获。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大量珍稀汉籍,如黄丕烈旧藏南宋本《南华真经》、明清大部头古籍善本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虽有部分编纂目录,但主要以内容介绍为主,并未记录古籍各种版本特征,给陈恒新的工作增添了不少困扰。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王重民也曾负责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中伯希和专藏部分的目录编纂工作。时隔近90年,年轻的陈恒新来到这里,接过了这场“文化接力”。这次,他不仅完善了前辈的工作,也将更完整的存藏汉籍目录带回了祖国。在法期间,陈恒新累计完成编目2万余种,基本囊括了法国国家图书馆80%—90%的存藏汉籍。

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王珂是合璧工程中负责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编目的团队成员。为此,他曾赴英国进行为期4个月的编目工作,完成了600余种中文写本的编目。这批文献涵盖了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极其广泛。在编目过程中,王珂遇到了诸多困难。不少文献是草书书写,钤印众多,释读难度极高。此外,文献中还有大量的英语、法语等外语题记,辨识难度极大。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王珂不断学习草书、篆字等古文字知识,并向大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请教外语题记的翻译问题。最终,他成功完成了这批文献的编目工作,并撰写了《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研究》一书,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高度的学术敏锐性让王珂在编目之余常有意外收获。一本名为《福次咸诗草》的写本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本并不起眼的纪事诗集,却藏着火烧圆明园的关键证词——“庚申秋八月,英夷犯顺。二十二日,窜扰御园”。作者在诗里描述了圆明园起火的过程和自己逃难的经历,为破解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火烧圆明园的时间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回国后,王珂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

接力跋涉:

努力实现全球汉籍全面回归

近千名合璧工程参与者接力跋涉,让1875种古籍以影印、数字化形式“再生”回国;用六年光阴将散落世界的孤本残卷,一寸寸拼回华夏文脉的版图。正如郑杰文所说,每一位参与者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不仅是一项学术任务,更是一项文化使命,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追溯与传承。未来,合璧工程将继续推进境外汉籍的调查、编目和回归工作,特别是针对日本、欧洲等地的封闭藏书机构,如寺庙等,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尽管这些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团队成员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将实现全球汉籍的全面回归。


对合璧工程参与者而言,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对他们学术能力的提升和对精神品质的磨砺。晏青的研究课题基本围绕合璧工程展开,如神宫文库汉籍调查、稀见本研究、日本经学研究等。当他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时,也会引导学生利用域外文献,开拓自己的学术眼界。陈恒新也从“学术青椒”成长为所在机构的科研骨干,并组建了以欧藏汉籍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制定以域外汉籍为研究重点的学术规划。他坦言,尽管在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汉籍的编目往往不被重视,但作为一名当代的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要坚定地把这项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甘于寂寞,勇于奉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