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至19日,“青春界碑·国土边防”西藏方向实践支队的师生一同驱车前往康厚宏同学所在驻地,探访镇守祖国西南边陲的边防连队。在新春佳节之际,同学们与边防战士们一起感受边关“年味”,体验哨所生活,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战士们的新春祝福。

踏雪赴边关·砺行淬初心

18日上午9点,西藏山南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支队成员整装出发,驱车230公里奔赴海拔四千多米的营区。

这条蜿蜒的“天路”不仅是地理海拔的攀升,更是一段涤荡心灵的精神之旅。随着氧气逐渐稀薄,队员们的高原反应愈发强烈,但望向车窗外连绵的雪山与飘扬的国旗,所有人的心中都燃起一股热流——“此行不为观景,而是触摸祖国边防的脉搏”。


锋刃诉衷肠·赤诚铸界碑

历经一整天的奔波忙碌,晚上7时,营区会议室内庄严肃穆。清华大学与边防部队开展授聘书仪式和联教联学签约仪式。

杨祥国等官兵代表从带队老师手中接过“国防教育校外讲师”聘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这份聘书是信任,更是责任。”杨祥国感慨道。同时双方就联教联学展开了沟通,明确将开展官兵子女学业辅导、边防故事进校园、清华学子戍边实践等项目。

座谈会上,边防官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

杨祥国向同学们分享了自身的巡逻经历:“最远路线需五天四夜,背几十斤装备穿越原始森林。雨水打湿衣裤?早习惯了!‘刀背山’是悬崖上的独木桥,‘软脚坡’是永远走不到头的绝望坡。”得知他“身高被压矮2厘米”,全场官兵、师生肃然。


从清华大学入伍的康厚宏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参军入伍的故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稚气未脱的青年学子到一名坚韧顽强的边防战士的蜕变。“从清华园到边防连,我忘掉了清华光环,牢记自己的军人身份。在海拔超5000米的执勤点位举国旗宣誓时,我克服了恐高,那一刻只有‘祖国在我心中’。”他的蜕变让在场师生掌声雷动。

当部队官兵分享完毕,同学们争相发言表达对战士们的敬意。“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份安宁背后,是边防官兵们默默的付出与奉献,他们是最值得我们敬仰的人”。支队成员、生命学院2023级本科生刘潼汶如是说。

边塞共佳节·山河映丹心

19日上午,实践支队成员与边防官兵们一起写春联、剪窗花,共同感受边关的 “年味”。在哨所的活动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支队成员刘潼汶拿起毛笔,写下了 “戎马边关书壮志,青春热血铸忠诚” 与“自强不息”的豪迈春联。“一方面,经过多天的实践,我们支队成员有感而发,希望借此春联表达对边防官兵崇高的敬意和新春的祝福,另一方面,这对春联融合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大家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热发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其他成员也发挥自己的特长,剪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窗花,有寓意吉祥的 “福” 字,也有象征和平的白鸽。大家把写好的春联、剪好的窗花贴在哨所的门窗上,原本略显单调的哨所顿时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这不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我们对边防官兵们的美好祝福,表达我们对战士们的崇高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


登上眺望塔,我们终于亲眼眺望到了祖国的边防线。远处,皑皑雪山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边境线在山川之间蜿蜒而过,清晰而又神圣。站在眺望塔上,我们心潮澎湃——这就是祖国的边疆,是无数边防官兵日夜守护的地方。


暮色降临,营区灯火与星河交映,食堂里热闹非凡,支队成员与官兵一同包起了饺子。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调馅有的包,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盘盘形状各异但充满爱心的饺子摆满了桌子。在欢声笑语中,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感受着家的温暖。


晚餐中,支队长项梓纭有感而发,带领大家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悠扬的歌声在哨所上空回荡,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防官兵的敬意。在这一刻,我们与官兵们的心紧紧相连,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无比自豪。

高原反应会消退,但灵魂的震颤永存。我们带回北京的,不仅是哈达与照片,更是一份“把个人奋斗融进祖国山河”的觉醒。我们将带着这份感动与收获,把这段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边防、关心边防。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


本次实践中,支队将以微信推送、抖音视频号的形式记录每日行程,实践结束后还将以调研报告、视频记录、新闻纪实等形式汇报实践成果。欢迎大家关注!

感谢清华大学英雄文化基金

对本次实践的大力支持!

文字|刘潼汶

编辑|邓奕周

审核|白玉凤 余中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