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舍,亦懂得,在舍与得之间把握平衡,方能活得豁达从容。
莫言在作品《蛙》中写到:
“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
物质是生活所需,钱财是开销必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福祸旦夕,想开了,一辈子也就那么回事。
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有钱用,就好了,别自寻烦恼”。
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在吃穿用度上极尽克扣自己,一心只想着攒钱。
即便如此“抠抠搜搜”,健康也未必会眷顾他们,最终也没能拥有一个好身体。
而另一类人,抱着享受生活的态度,在能力范围内吃吃喝喝,从不亏待自己,反而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享受了一辈子的生活。
人不能一直过很省钱的生活,省钱过头了之后,你会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热情一并省掉。
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如何使用这些金钱来丰富你的生活,提升你的幸福感。
人生短暂,若总是为了未来的不确定而牺牲当下的快乐,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01
过度节俭,省出来的都是病
古人云:
“勤俭持家远,奢侈败身家。”
节俭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历来被大家所推崇。
然而,当节俭过了头,变成过度节俭,就可能会适得其反,省出来的往往是疾病与隐患。
邻居家的张奶奶是个出了名的节俭之人,一直秉持着能省则省的观念。
每次身体有点小毛病,从来不去医院,就自己找点家里的药对付一下,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总是拖延治疗。
她的一件衣服能穿十几年,哪怕已经破了、褪色了,也不舍得扔掉换新的。
子女给她买了不少新衣服,可她总是念叨着 “还能穿呢,扔了多浪费”,然后把新衣服压在箱底。
平时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总要把好东西留给儿女,自己一顿饭能热好几次,儿女不回家就吃馒头和咸菜。
儿女们劝她要注意营养均衡,可她总说 “我就爱吃这些”。
时间久了,张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时常感觉头晕乏力。
有一次她突然晕倒,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她严重营养不良,还伴有贫血等多种症状,身体各项机能都受到了影响。
儿女让她住院治疗,张奶奶又觉得治病太花钱了,嚷嚷着要回家。
这样的节俭,无疑是拿健康做赌注,最终得不偿失。
俗话说:“过犹则不及。”
省吃省穿,结果把身体搞垮,省下来的钱可能还不够看病,这不是节俭,而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人老了,健康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不要因小失大,应学会享受生活,用适度的花费换取健康舒适的生活状态。
这并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吃得营养均衡,穿得舒适得体,住得舒心惬意。
岁月不会为谁停留,老人们更该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节俭观,做到既节省开支,又保证生活质量。
钱是为人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束缚生活的绳索。
人要学会让钱流动起来,让钱变成提升生活品质的助力,变成滋养身心健康的养分。
毕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02
有福气的人,都丢掉了“穷习惯”
古人云:
“积习难改,然改之则可焕新生。”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每个人都会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真正有福气的人,总能清醒地审视自身,果断地扔掉这些“穷习惯”。
著名艺术家秦怡面对生活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姿态。
她很注重保养身体,同龄人为了省钱,都秉持“能扛就扛” 的观念,而她却选择科学养生,合理膳食,注重锻炼。
为了保持身体强健,不受病痛折磨,她会毫不犹豫给自己请私人教练,买各种保养品。
她对自己的外貌也很重视,即便年老了,在打扮上面也丝毫不懈怠,即使在病房中,只要面对镜头,就会化一个精致的妆容、穿得漂漂亮亮的。
在艺术追求上,她也没有因为年龄渐长就选择安逸、放弃进步。
而是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为了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还会自掏腰包去定制演出服装,去尝试新的妆容风格。
不为别的,只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为观众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
她曾说
“我的年龄不是由我决定的,但是我的生活可以由我决定”。
正是因为她没有那些陈旧、不利于生活和事业发展的 “穷习惯”,使她即使到了暮年之时,依然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收获了无数人的敬重与爱戴。
“选择”是左右人生轨迹的关键所在,它体现在我们面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上。
选择敷衍生活,即使条件优越,也无法让你活得畅快;
选择享受生活,哪怕条件普通,也一定让你活得精彩。
人生路上,要学会边走变丢。
把“困窘”丢掉了,“富足”就来了;把“怨恨”舍弃了,“爱意”就来了;把“贫苦”甩掉了,“福泽”就来了。
步入老年,是岁月给予的新起点,千万别让穷习惯,阻碍你享受生活的脚步。
03
一个人最通透的活法,是“舍得”
俗话说: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只有敢于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才能收获长远的大利;只有放下那些阻碍自己前行的东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苏轼的一生便是对 “舍得” 最好的诠释。
他才华横溢,本可在朝堂之上大展宏图,尽享荣华富贵,然而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面对一次次的失意,他没有执着于官场的得失,而是选择了 “舍” 去那功名利禄的羁绊,“得” 到了心灵的自在与文学创作上的不朽成就。
在黄州,他舍下了士大夫的架子,亲自躬耕于东坡,于是有了 “东坡居士” 的雅号,也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在岭南,他舍去了对艰苦环境的抱怨,欣然接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创作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流世佳作,收获了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
苏轼正是凭借着这种“舍得”的智慧,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活出了通透,让后世之人无不敬仰赞叹。
人生最难的不是拥有,而是放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各种执念之中,舍不得曾经的生活,放不下过往的遗憾。
有些人总是习惯把旧物堆满屋子,哪怕那些东西早已派不上用场,也不舍得丢弃,美其名曰 “以备不时之需”。
可结果是房间越来越杂乱,反而影响了心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有的人为了省一点钱,不愿意定期去体检,能忍则忍,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才追悔莫及。
殊不知,这样只会让自己负重前行,愈发疲惫。
懂得舍,亦懂得,在舍与得之间把握平衡,方能活得豁达从容。
舍去多余的欲望,得到内心的宁静;舍去无谓的纷争,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舍去陈旧的过往,得到前行的勇气。
真正通透的人,都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知道在该舍的时候果断舍弃,才能在舍后迎来别样的收获。
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活本就是一场短暂的旅程,我们何苦为难自己。
毕竟人这一生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
别等到错过了诸多美好,才恍然发觉:原来亏待自己的同时,也让生活失去了本该有的滋味。
也别让抠抠搜搜成为生活的底色,学会适度地宠爱自己,去拥抱那触手可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