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01
"季教授家怎么黑着灯?"何志明站在二十五楼的走廊里,手中提着精心挑选的月饼礼盒,不安地来回踱步。
他记得清清楚楚,就在半小时前,自己从楼下经过时,季教授家的灯还亮着。
此刻月光透过走廊的玻璃窗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衬得整个楼道更加寂静。
"老师,你们在家吗?"何志明又一次用力敲门,声音在空荡荡的楼道里回荡。
他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作为季教授的学生,他太了解这对老人的习惯了——每年中秋,他们都会在家里煮一壶菊花茶,等着学生们上门拜访。
这个看似平常的中秋之夜,注定要在静海小区留下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没有人知道,就在何志明敲门的同时,一个惊天的秘密正在楼顶上演。
02
季晓山教授和他的妻子林雅芳教授是静海大学的退休教授,在教育界德高望重。
三十多年来,他们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桃李满天下。
即使退休后,这对老教授仍然保持着严谨的生活作风,在小区里树立了令人尊敬的形象。
"你说季教授家,那可真是有学问的人家。"小区保安老李经常这样向人夸赞,
"你们看他们住的是二十五楼的大户型,可从来不铺张浪费。
林教授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晨练,季教授经常在小区的休闲椅上给孩子们补课,分文不取。"
的确,在静海小区,很少有人不认识这对和蔼可亲的老教授。
他们的故事几乎人人都能说上一二。
有一年寒冬,小区清洁工小刘的孩子得了重病。
当时医院要求先交五万块住院费,可小刘夫妻俩积蓄全部加起来也不够这个数。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季教授夫妇得知这个消息,二话不说把钱送了过去。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季教授说的话。"每当提起这件事,小刘总是红着眼眶说,"他说:'钱的事以后再说,先把孩子治好。'后来我要还钱,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要。"
类似的故事在小区里还有很多。
比如楼下老张家的孙子考上重点大学,一家人为学费发愁,是林教授悄悄资助了四年;
再比如五楼王阿姨的女儿申请出国留学,季教授不但帮忙修改申请材料,还把自己珍藏的英语教材都送给了她。
正是这样一对受人爱戴的老教授,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选择了最令人震惊的方式告别人世。
03
当晚九点十五分,二十五楼的清洁工阿姨像往常一样打扫楼道。
忽然,她看见天台的门开着,有两个熟悉的身影站在边缘。
月光下,她一眼就认出那是季教授和林教授。
"季教授!林教授!你们在干什么?快回来啊!"清洁工声嘶力竭地喊道。她的喊声引来了其他住户,很快楼道里就聚集了十几个人。
季晓山缓缓转过身,月光下他的面容出奇地平静。
他深深看了一眼围观的邻居们,用一种异常平和的语气说:"小刘啊,替我们向大家说声对不起。发生了那样的事,我们真的没脸见人了。"
林雅芳教授始终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握着丈夫的手,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就在众人还想再劝时,这对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老夫妻,十指紧扣,毅然纵身一跃。
"不要!"周围的人发出一阵惊恐的尖叫,可为时已晚。
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小区。警方迅速封锁现场展开调查,但案件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首先,夫妻俩在跳楼前的举动十分反常。
他们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所有物品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床上的被褥叠得方方正正,书房的书籍按照作者姓氏首字母排列,厨房的碗筷擦得锃亮,甚至阳台上的花草都仔细修剪过。
"这不像是要自杀的人会做的事。"负责调查的张警官说,"倒像是要搬家,或者准备接待重要客人。"
更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选择结束生命?
要知道,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在国外。
据邻居说,这个名叫季默的儿子十多年前被送去美国留学,据说在硅谷创业很成功,但从未回国看望过父母。
案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季晓山的妹妹季晓兰身上。
当警察找到季晓兰时,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显得异常激动。
她先是一个劲地摇头说不知道什么情况,可在警察反复追问下,终于承认在事发前一晚接到了哥哥的电话。
"警察同志,你们不知道啊......"季晓兰说到一半,突然泣不成声。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勉强平静下来,"那天晚上,我哥给我打电话,声音特别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