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星期一》
年后开工已经两周,短短的长假彻底结束,曾经的角色却很难进入,总感觉生活如同经费短缺的微短剧剧组,或者是半剧本半即兴的真人秀节目,各类角色携带着雷炸天的台词进进出出,演绎着毫无意义却又总能有效激发(或被激发)恰当反应的一幕又一幕。
上班是“好的收到”“谢谢老师☕️”和摸鱼,下班回到出租屋,躺在床上打游戏,或者轮流刷着微博抖音b站豆瓣淘宝小红书,要么外卖都懒得点,要么一点一大堆。每月感觉也没买啥啊,工资就都花没了。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好过的。
偶尔刷到别人的安利,也会买本小说,主要是觉得封面好看,没想到随手翻开根本停不下来,俩小时哐哐看完,只想对作者说:
请!停!止!抄!袭!我!的!生!活!
打工版《伦敦生活》
21世纪办公室文化,互联网鬼话大联播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艾丽斯,是一名“数字创新架构师”,在一家名为“自由”的“创意代理公司”工作,“为客户管理数字项目”——为大家翻译一下,就是广告公司写PPT的
“大多数同事都和她差不多大,二十多岁的样子。年长些的人通常心力交瘁,有了孩子,或者精神崩溃,然后辞职, 重新接受职业培训,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比如糕点师或瑜伽教练。艾丽斯既不想做糕点,也不想教瑜伽,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时候她会想:那些像我一样的人,不再年轻了会怎么样?一无是处的人——他们都去了哪里? ”
《伦敦生活》
可以想象她的工作:
大开间里一览无余的一排排工位、假期也要不停check的工作邮箱;
一天不知道要开多少场的站立式五分钟“迷你会”、周五下午要面向全组人员分享“如何正确使用tag”的专题pre、在名为“创意盒子”的小办公室进行的领导谈话与绩效评估;
每个人都被迫取一个花名,领导也非常nice,拜托你千万要叫他的花名而不是某某总;
充斥着互联网黑话,用时下流行的价值包装得天花乱坠,但本质就是帮客户卖酸奶的“战略报告”;
以及必不可少的,在几个人的小群里疯狂吐槽同事和领导
可以说,只要你上网,或者上班,就一定能get到这场互联网鬼话大联播。
“如此幸运,又如此痛苦”
谁在演我?配得感极低的人生是谁在过?
也可以想象她的生活——“她过得不错——交朋友,努力学习——但这一切之下有一股低低的白噪音”:
和大学闺蜜合租,跟家人没什么话说,恋爱也越谈越没劲,工作几年存款三千,家里囤了一堆冲动购物又懒得退的垃圾,平时根本不打扫卫生,偶尔报复性疯狂大扫除;
奋斗逼实在演不来,也过了当厕妹的年纪。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地温吞黏腻,永远无法清晰彻底。
《我的事说来话长》
每天睡不着想发疯,又不想在医院留记录,于是偷偷摸摸在网上买安眠药和抗抑郁的药(请勿私下购买处方药,有类似困扰的朋友还请去正规医院就医);
周五和“工作上的朋友”喝到半夜,第二天醒来后发现,自动断电关机的手机里也并没有一条未读消息;
周六在床上躺一天,除了吃外卖根本不起来,轮流刷着几个购物、社交和视频app,想不通别人怎么就能活得那么积极快乐,而自己却永远在阴暗爬行……
在地球阴暗爬行OR到外星删档重来?
美丽的新星球,有意义的新生活,
你准备好了吗?
这时,她听说了名叫“生活在Nyx”的外星真人秀节目:
100名被选中的幸运儿将有机会逃离这一切,去往另一个星球,重建一种全新的生活。
一种再也不需要给老板打工也不会被同事背后蛐蛐的生活;
一种和传统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总是不太成功的亲密关系、总是让人感到很困难的社交关系……总之和各种关系都一刀两断的生活;
一种没有社交媒体因而也不会刷到那些故意让你生气的钓鱼贴或者人均年薪百万的成功人生示范的生活;
一种再也没有政治正确也没有政治不正确更没有关于是否正确的争论的生活
一种人和人之间平等协作自食其力的生活。
《热点》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虫洞是单向的:一旦去了Nyx,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在地球阴暗爬行OR到外星删档重来?这对艾丽斯来说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
毕竟,地球上的生活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谢邀,人在外星,刚下飞船:
点击就看流量时代的“自我”捏造—销毁现场
既来之则安之,Nyx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星球,那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所谓“Nyx”,是一颗比地球小得多的类地行星,没有卫星,只能经由太平洋的水下虫洞到达。不会自转。没有氧气。淡粉色的沙漠和被森林环绕的靛蓝湖泊是那里永恒的风景;
所谓“中枢”,便是整个“剧组”与技术团队生活的地方:中央是圆形的主建筑,周围有八个长长的附属建筑,宿舍、餐厅、医疗室、种植园……应有尽有;
所谓“外星真人秀”,意思就是除了卧室和厕所外,所有人在所有空间的所有活动,都被摄像机二十四小时覆盖;
所谓“一项多平台的社会实验”,则意味着在地球上,这些图像会被剪辑成更好消化的内容切片:每日秀、短视频、博客、图片、推文和段子,多平台同步放送;也有直播,是给那些想要时刻看着他们的“Nyx学家”准备的。”
“直播的念想一直是艾丽斯的安慰,就像上帝是别人的安慰一样——知道总有人在某处一直看着。”
最终,厌倦了社交网络的人们,还是被另一套同质的话语俘获——这大概就是流量时代最无解的诅咒,也是最坚定的信仰:流量没有分别心,但它可以吞吃一切。
在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你想要的》是一部真正的“现代启示录”,“无处可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现实:为躲避一个陷阱,只能落入另一个深渊;仿佛所有的反对,都是在为你所反对的东西添砖加瓦。哪怕逃到外星球,每个人也依然携带着TA的历史,依然是陈旧、脆弱、遍体鳞伤的个体。最终我们发现:“我到这里来是想重获新生,但我发现自己只是继续活着。”
而当所有人的所有情绪都在被流量无差别吞吃,看似真诚的表达本质上都是割韭菜和钓鱼;当所有的参数都可以被轻易修改,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成为一个混沌不明的世界意志的提线木偶,我们不禁要问:
眼下这场“真人秀”,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究竟哪个更真实?
话术即统治术,营销即传销
全息沉浸式体验,老司机也难免翻车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艾丽斯——这位最擅长炮制诸如“三文鱼计划”这种让人不明觉厉的互联网产物(连deepseek都要甘拜下风)的老司机——也曾见过并识破许多“话术”:
隔三差五就会收到的鞋店发来的“我们很想你”邮件是营销话术;
领导口中的“你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几年后你就会坐到我的位置”是纯纯画饼;
面试官问的“你骗领导去医院其实是来面试,良心不会痛吗”是逻辑陷阱;
“领导力培训班”上导师讲的自我激励和团队协作那一套基本等同于“身心灵”传销;
《周处除三害》
室友之所以会对一个矮矬丑已婚三娃普男爱得死去活来,完全是被小说电影的romance love模式洗脑;
亲妈后爸发来假期的家庭度假邀约,但内心其实希望你拒绝,不要打扰他们的生活:“有爱但不多”……
饶是如此,在听到《生活在Nyx》招募官诺曼慷慨激昂的演说时,还是会狠狠心动:
“……这是一次把一切抛在身后的机会,邮件、信息、推送、与几乎不算认识的人的不断交流。在这里,你会和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产生更紧密的联系。要知道,你参与了一项伟大的实验,是全世界——不,全宇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之一。……这是历史,正在发生的历史。你们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能见到吗?想过自己能参与其中吗?”
所有的话术瞄准的都是“心灵漏洞”
世界上最伟大的骗术莫过于“自欺欺人”
话术,又见话术。所有的观念都由它构建,所有的目的都由它达成,所有人都在其中将信将疑、载沉载浮。
或许,这些拙劣但有效的修辞术,之所以会如此盛行,恰恰是因为,它们并不进行说服,而是瞄准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漏洞——
你缺爱,它便许诺永恒的、无暇的、绝对的爱;
你厌恶,它便与你同仇敌忾;
你渴望,它便施加诱惑;
你痛苦,它就让你加倍痛苦,因为“谁痛苦谁改变”
——而我们的爱、恐惧、痛苦和欲望,也是如此地简单而赤裸。
“自欺欺人”——世上最伟大的骗术莫过于此。
千禧一代的私密反抗,发疯文学的生命政治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我为什么不能是小丑?
然而,世间绝不存在无懈可击的心灵,而话术又是那样地无孔不入,我们要如何提防,又要如何反抗?
“千禧一代”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生于二十世纪、但在二十一世纪才成年的一代人,生而相信世界主义、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的一代人,和之前所有世代一样被辜负、却从未如此被消费的一代人。在中文语境中,可以不严格地对应到八〇后和九〇后身上。
在“千禧一代”眼里,世界在不断下沉和撕裂,同时所有的褶皱又在被互联网抹平;生活和工作变得雷同乏味;诸多争论让人厌倦;具体到个人生活,抑郁、丧、无聊、躺平,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生存状态……一切都在不可阻挡地迅速败坏,所有的许诺都随着时间的冲刷显露出其简陋、粗暴的本质,同质化的无聊覆盖了一切。
种种概念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厌倦不已。但问题在于,即便是洞察了这个世界的种种诡计与荒谬,我们似乎依然无力反抗,甚至失去了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的能力。
既然地球是这样一个大垃圾场,只有彻底离开才能退场,做一个外星流放者又有何不可?
当世界只能是个草台班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是小丑呢?
一架无情的反弹机器,一本无限流反诈题库
一场反乌托邦反灵修反一切话术的文学恐袭️
在《所有你想要的》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置,那便是负面情绪具象化的“烟霾(抱歉我读的时候都在心里叫它“emo精”),大概就是下面这段这样:
“它来了,它来了:烟霾,洞开的黑暗。这周末又完了。十六年来,艾丽斯一直生活在烟霾的威胁之下。她有她的护卫、她的守夜人,她很熟悉这个迹象。基兰和她的已婚男友本出去玩,家里应该就她一个人。她几乎松了口气。她可以沉溺其间,甚至畅游其间,整日躺在床上,允许它坐在她胸口,嘲笑她。什么都阻止不了她缴械投降。等等——她明天还要和家人们吃午饭。她要怎么才能摆脱它呢?”
——不好意思,emo精每次出场时,本来很伤感的情境都会变好笑(功德-1),比如搞砸了面试和会议,或是发现外星真人秀只是一场骗局,那感觉不是痛苦,更像是尴尬,让人意外地感到安慰;反而是那些看似治愈的场景,阳光、小天鹅、池塘、新生命、读书会、集体劳作……仿佛都被加上了一个不真实的滤镜,让人更郁闷了。
放眼整本书的设定,类似的套路还有很多,刚刚还在暗示这是一部外星科幻小说,下一页马上就反转为现实向真人秀;才觉得马上要大逃杀或反乌托邦了,偏偏什么暴力事件、权力斗争都没发生;看起来一切都是真实经历,又总觉得像是精神分裂后的臆想……甚至到最后都没说清楚“所有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倒是让人慢慢清楚了“所有你不想要的”都有哪些。此般种种,实在让人怀疑,这个沉迷于套娃反语的作者是不是杠精本精。
或许这就是整本书的底层逻辑——真正的内容不是作者的文字,也不是主人公的行动,而是读者的内心戏——就像一架无情的反弹机器,或曰共情装置:不创造人物,只是让你看到自己的脸;不生产情绪,只是反弹和呈现你的情绪;每一个设定都是套路,每一句话都在搞你心态,而这一切,都被编织到了轻盈流畅叙事中,让人感觉同时在读两部小说,一部是作者写的,一部是自己写的。
因此,如果文本令你脚趾抠地,请不要怀疑,此处正应当感到尴尬,哪怕艾丽斯正在被感动和治愈;如果看似救赎向的剧情即将上演,或者结局已经在上价值了,还请提高警惕,迎接突如其来的情绪暴击;如果你跟艾丽斯的某种心态狠狠共情,小心,作者马上就要讽刺“触景生情”和“顾影自怜”的情感路径,which在真实生活中只会引领我们走向受骗上当……毕竟,最鸡贼的叙事套路,也是路径依赖暗示下的“自欺欺人”!
于是,这样一部处处都在以自嘲的方式来展示流量时代“生活表演”的小说,这样一部揭露身边人、吐槽叙事者、同时也无情地嘲笑作者本人的小说,这样一场以文字为弹药、向日常生活发动的恐怖袭击,便具备了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轻浮,同时也具备了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信念。
(负责任地向大家推荐,本书的最佳阅读时间是:周五下午无心工作摸鱼时、周六下午刚起床或者赖床时、周一早晨开往一周工作日的地铁上。——在这些活人微死、魂不守舍的时刻,实在无法不与艾丽斯“狠狠共情”,而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不好意思,我尸体有点不舒服,这b班就上到这儿吧#
在地球阴暗爬行OR到外星删档重来?
一场反乌托邦反灵修反套路反一切话术的文学恐袭
#千禧一代#的私密反抗,#发疯文学#的生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