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郭进考
把马兰农场搬到农民身边
2月16日,在辛集市马兰农场,郭进考代表(左二)在试验田里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王木者摄
郭进考手机保存的2024年11月他在辛集市马兰农场讲解农业技术的照片。 郭进考供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去年,我的调研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如何让更多农民增产。”2月16日,在辛集市马兰农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去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记者问。
郭进考代表点开手机相册,指着一张照片说:“我们去年开展的一次观摩活动让我很受触动。这次活动邀请了很多种田大户和农技人员,大家一起交流农业技术,我也听到了许多意见建议。有位农民看到我们通过手机App就能对麦田进行灌溉、施肥,非常羡慕地说‘要是我们县也有马兰农场就好了’。”
这位农民的认可和期盼,让郭进考代表感到重任在肩。“要把这里的经验复制推广,把马兰农场搬到农民身边。”郭进考代表说。
总结马兰农场的成功经验,郭进考代表认为,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四新”融合,就能产生聚变效应,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带着帮农民建起更多“马兰农场”的心愿,郭进考代表一年间奔走不停。为推广“马兰1号”等新品种,他一有时间就往各地麦田里扎,听取种植户意见建议,指导大家如何安全度过播种质量关、冬前壮苗关、春季肥水关、防灾减灾关;为扩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他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有效利用精量播种机、镇压锄划机、植保无人机……
努力没有白费。“马兰1号”在河北省及山东、山西等地大力推广,种植面积近800万亩。各种新技术、新装备也被同步引入,“马兰农场”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落地开花。“我们指导的示范田亩产在600公斤以上,较同等农田增加50公斤左右。”郭进考代表高兴地说。
每次调研,郭进考代表都随身带着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现在农民兄弟最期盼的是提高运用各种农业科技的能力,真正变成新农人。”郭进考代表说,他正在准备一份关于加快“四新”智慧农场建设、强化农业技术培训的建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献一计。
【代表心声】
培养新农人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有力保障。未来我将加快推进各地现代农业示范展示基地建设,以此为依托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帮助他们学会科技种田,为小麦单产提升注入新活力,想方设法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记者手记】
去年,一位农民在参观时羡慕的眼神,成为郭进考代表履职路上的重要推动力。“要把马兰农场搬到农民身边!”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上百个日夜奔走不停。
代表履职既要扎根泥土,也要仰望星空。在郭进考代表看来,随着时代发展,农业也要焕发新活力,而“四新”融合就是一条新路径。如果有更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出现,我国的农业水平将会向前再迈一大步,“中国饭碗”一定会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记者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