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正在着手清查美国军方的账目,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是否挖到硕鼠,但已经爆出了一个惊天大雷。F22和F35的发动机指标,居然和公开数据大相径庭,推重比根本达不到PPT里的10,分别只有7和6.7。中国媒体和民众长期担忧我们的军用航空发动机性能落后,可是我们自己研制的涡扇15发动机的推重比却达到了10以上。是该感谢美国人造假呢,还是我们用力过猛了呢?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先说一说什么叫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飞机发动机在海平面静止条件下所产生的最大推力与发动机自身结构的重量之比,称为飞机发动机的推重比。推重比是一个综合性的性能指标,对于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有效载荷等都有直接影响。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爬升率、升限、机动性等都与飞机推重比有关。推重比大,增大推重比有两个途径,减小飞机自重,采用更轻的材料制造,或者是增大发动机的推力。

到目前为止,对于F22和F35的发动机研发指标掺假的情况,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还没有做出正式回应。有人认为,美方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推重比计算方式,也没有给出输入参数。所谓推重比10,可能是某种极端条件下的算法。而一个战斗机型号从提出到定型,重量肯定是不断增加的,到定型时发动机的推重比达不到10也是情有可原,不能因此认为是美国航空工业忽悠人。

但美国人行事风格与中国人是不同的,他们往往是先说后做、有三分说十分。某些型号启动之初,把指标定得天下无敌,研制中因为各种困难就不断降级,导致性能达不到最初的设想,某些型号因此下马的情况也不少见。上世纪末,美国海军陆战队曾经要研制一种高性能的两栖突击车EFV,也就是所谓的远征战车。水上性能要达到摩托快艇的标准。当时解放军也提出了自己的相应型号,考虑到价格、工业生产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解放军并没有把技术指标定得那么高。几年之后,解放军成功装备了05式两栖突击车,至今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型号,而美国人的远征战车却早已下马。所以美国在装备科研领域说得到却做不到,并不是稀罕事儿。


另外,美国科研界也有一些明目张胆的骗子,2021年,一家美国铸造厂的检测师坦白,他们在军用船只钢材测试中造假,涉及的钢材用在了从航母到核潜艇的大量装备上。2024年,美籍印度裔科学家迪亚斯因为超导研究持续造假,被剥夺了教职。

所以,对美国的这种科研文化,我们要保持清醒,不要轻易信以为真,否则容易上当陷入军备竞赛的大坑。至于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我们本身就有着强烈的需求,无论是第5代战斗机的改进还是第6代战斗机的研制,都需要性能越来越优异的发动机,哪怕没有美国人提指标,我们自己也要高标准严要求。

实际上6代机本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证明了美国人有可能说得到、做不到,中国人却可以不吹牛、做得到。美国空军率先炒作六代机概念,在作战任务想象方面做了好几年的宣传文章,一副要秒杀歼20的口气大得吓人。但是到了2024年底,美国空军却宣布放弃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AGND的研发,而中国的歼36却率先飞上了天空。


同样,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上,中国航空工业完全有希望超越美国。中国在高端合金方面有着比美国更好的潜力。我们不但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稀土矿藏,而且有最先进的稀土提炼技术,可以在航空发动机材料问题上进行反复大规模的实验。只要解决了材料,就有希望突破发动机的综合性能,其中当然也包括推重比。而美国现在的稀有元素供应受到中国的制裁,不仅仅会影响航空发动机的用材用料,也会严重影响工艺装备的研制,让很多零部件设计得出来,却造不出来。

中国目前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动力上,已经领先于美国了。在涡轮发动机上实现赶超,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随着中国在前沿技术上越追越近,美国的科学界可能会拿出更多眼花缭乱的PPT,试图证明自己依然占据着科技前沿。这些PPT当中,一定埋藏着大量不现实的指标。中国的高新技术研发,迟早要彻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客观分析借鉴利用美国技术,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