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刘秀传》第十四章 吃醋与情债【原创】

刘秀传任见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任见先生创作的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传记。刘秀于西汉末年起兵于舂陵,昆阳之战挽狂澜于既倒,致百万敌兵一时土崩瓦解,敲响了新朝王莽政权的丧钟;继而刘秀徇略河北,平王郎,降铜马,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后刘秀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整顿吏治,强化集权,中兴汉朝,成为一代重量级君王。本书立足史实,以刘秀的政治生活和情感生活为主线,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艺技独运的构思布局,以简约与饱满臻于极致的洗练文笔,将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艺术魅力推到了新颖动人的境界。

刘秀传目录

第一章 捕蝶的小丫头……………………

第二章 杀开血路的勇士…………………

第三章 哀情与婚礼………………………

第四章 小人得志的活剧…………………

第五章 大司马言之有理…………………

第六章 温婉涵蓄的新夫人………………

第七章 双喜比临…………………………

第八章 久别胜新婚………………………

第九章 洛阳南宫的宽恕…………………

第十章 次第奏凯…………………………

第十一章 得陇望蜀………………………

第十二章 好德如好色就好啦……………

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第十四章 吃醋与情债……………………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第十六章 刘氏的基业……………………

第十七章 烧饼翻不休……………………

第十八章 外戚与宦官……………………

第十九章 锋光逼目七宝刀………………

第二十章 哀痛与愧悔……………………

著者任见简介

第十四章 吃醋与情债

53

取得天下,靠马上纵横,治理天下,靠什么呢?

更始帝刘玄的命运,汉光武帝刘秀记忆犹新。

刘玄刚进洛阳的时候,军帅李淑就曾上书进谏:“陛下建立基业,靠下江、平林各军的力量,那是临时借用的,建都之后就不能依赖了。宜建章立制,延揽俊贤,因才授爵,匡定社稷。”

李淑的奏书,观点非常明确,借用农民战争取得天下,但治理天下,需用才士。

昏庸的刘玄不但不听,反而把李淑投进了大狱。

天下神器也,得之也,难,失之也,易。不听李淑的诤言,仅一年多光景,只知盲目享乐的更始帝刘玄就尸首分家了。

教训是活生生的,更是血淋淋的。

汉光武帝不仅经历了更始王朝覆灭的全过程,而且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今天主持中央工作,不能不慎重啊。

显然,刘秀赞成李淑的观点,他即位以后,给开国的武将们封以食邑,赐以厚禄,但不想让他们再待在朝廷。他需要文臣,于是兴建太学,广招书贤。

汉家旧臣伏湛,就是刘秀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召拜为大司直的,专管法令、律条的制定。

还有个号称博学的张纯,刘秀也用公车拉到了洛阳来。

张纯在汉哀帝、汉平帝时,做过侍中,郊庙、婚冠、丧葬等礼仪,一套一套的,拉拉杂杂,全能来得。

只要有官员申报读经、注经的项目,刘秀都会拨款支持。

尚书令韩歆建议,洛阳太学为一些“易传”设立博士教学点,刘秀朝会后,约公卿、大夫、博士,会聚云台殿,商议之后就设立了。

也有坚守志节,死不出仕的,譬如严光。

刘秀恭请严光,执礼最躬。

严光就是严子陵,会稽人,曾与刘秀同游长安,太学同窗,交契甚厚。闻知刘秀即位,乃变名更姓,隐身不见。

刘秀清楚严光的本事,欲请出山,就使画工绘成肖像,做成寻人启事,各处张贴。

有人上报道:“齐地郡内,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垂钓泽中,甚似。”

刘秀大喜,说:“这就是严光,他喜欢钓鱼。”

刘秀备了豪华车,载着礼品,遣使者去请。

往返多次,严子陵才勉强同意,被载入京师,安置在星级宾馆,多位服务小姐殷勤伺候。

大司徒侯霸,字君房,与严光相识,派下属侯子道拿着书信到宾馆问好。

严光高坐于上,接过书信览罢,问道:“君房素来有痴呆症,现在官做大了,痴呆症是否好转呢?”

侯子道恭敬地说:“他级别很高了,高干,没有痴呆症呀。”

严光说:“既然他没有痴呆症,派你来我这里做什么?”

侯子道转述侯霸慰问之言,说:“他说让我来问候大人您的。他说远来辛苦,好好歇息,有了官职,就为朝廷效力。改日见面,好好喝一壶。”

严光笑道:“你还说他不痴呆,这些难道不是痴呆话吗?天子请我多次,我方才来到洛阳。皇帝我还不想见呢,我难道想见某个臣子?”

侯子道说:“你得给我复书一封,回去好交代。”

严光说:“我手不能写。”

侯子道求他嘴头子说一说,以录音笔录一下。

严子陵就说了一句,侯子道嫌少,请他再添几句,严光大笑道:“你又不是来买菜,添那么多有什么好处?”

改日,汉光武帝派朝廷接待处的礼宾官员请严光进宫,跟严光对坐交谈,累日不疲。

刘秀问严光道:“卿看朕与昔日相比怎么样?”

严光回答说:“陛下胜似往日。”引得刘秀拊掌大笑。

午饭后休息,刘秀说:“咱俩就在这里歇息吧。”

于是,在南宫中,刘秀与严光睡在一条大席上。

严光坦然酣睡,一只脚放到了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不拿开。

刘秀封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没有表态,仰着脸走出宫门,不辞而别,径直到山中,躬耕垂约去了。

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当公务员,不为人民服务,自甘贫贱,神经兮兮地溜走了,刘秀也未加追究。

可见刘秀除了对待战功显赫的马援,其余一概比较宽怀。

当然,古往今来,想当官的,大有人在。

司直王良推荐了杜林,杜林又荐举了同郡的赵秉、申屠刚以及陇西的牛邯等。刘秀尽皆擢用。

朝廷干部中懂得经文的,礼聘到洛阳太学讲经,听讲的人济济一堂,执经求问,蔚然成风。

杜林,字伯山,在隗嚣手下干过,刘秀跟他研讨经理,滔滔不绝,最后还赐以车马衣物。

朝廷中形式主义横行,关于郊祀之礼,朝臣多以为应该祭祀得“历史”一点,从“尧”开始。惟有杜林反对。

杜林说:“新社会了,为政宜柔,礼仪宜简。人都不是傻瓜,觉得汉朝好,不是因为尧。尧离汉朝太远,人们多不知道。《诗》曰:‘不愆不忘,率田旧章。’我建议,郊祀,祭一祭后稷,就很好,让百姓努力种庄稼。”

刘秀依从杜林之议,郊祀后稷,舞动耒耜,开垦阡陌。百姓仿效,稼穑尽心,稻谷丰收,郡邑安宁。

后山曰:刘秀是个非比以往的皇帝,他确实想容留大批贤士,把东汉朝廷弄成一个文采焕然的领导集团,让全国百姓紧密团结在以自己为核心的朝廷周围,共同建设小康天下。

54

总体看来,汉光武帝是一个秉性温和的皇帝。

后山认为,有些一般人做不到的宽宏,刘秀都做到了,洛阳和东汉,应该感谢他的治理。

在王莽新朝时期,征徭、兵役、赋税、刑法,都非常重。那是一个特殊的过度时期,社会生产力遭到空前的破坏,农民不是四处流亡、转死于沟壑,就是失去家园、沦为奴隶。

王莽末年,旱蝗肆虐,他们竟然认为那是“神虫” ,不敢扑打,致使多数郡县粮食绝收,一斤黄金只能换一斛小米,民不聊生,饿殍载道。

西汉平帝年间,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全国人口尚有五千九百多万。迨至王莽垮台,“天下户口减半” ,仅剩两千多万了。生齿急遽减少,又加速了经济的快速萎缩、衰颓。

东汉王朝的诞生,伴随着惨烈的战争。推翻新朝、吞并铜马、收编赤眉,灭掉董宪、秦丰、彭宠、隗嚣等草头王,灭掉另外一些天子如刘永、李宪、公孙述,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凋零惨状可想而知。

《后汉书·食货传》记载汉光武帝刚上任时的景况曰:“野谷旅生,麻草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不惟城郭皆空,山川间触目也是遍地荒凉。

身经百战的汉光武帝深知,要弥定祸乱、建设社稷并非易事。智慧的他,选择了“柔道” ,比之“刚术” ,确乎见效。

在东汉初年,连俘虏都是宝贵的,为什么?人力资源贫乏。

王莽统治时期,大量的社会劳动力沦为奴婢。汉光武帝从建政次年——公元26年五月起,到公元38年十二月止,下达了关于奴婢的九道诏令。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天地之性人为贵。杀其奴婢,不得减罪。”

“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掠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或依托为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敢拘留者,比青、徐二州以掠人法从事。”

汉光武帝的九道诏令,获得执行,全社会释放了大量奴婢,他们成为庶人,自由稼穑,较快地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王莽“五钧六管” ,立律严苛,吏民百姓摇摇头、摆摆手、抬抬腿、努努嘴,都会治罪。押往长安的犯人不绝于途。

刘秀作为刘玄的大司马执节河北时,常常“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执掌朝廷后,立即“解王莽时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公元26年到31年,七次大赦刑徒。

刘秀发现社会冲突的根源是因为有严酷的律令。因而他规定,十岁以下,八十岁以上的人,不许抓捕,不许判刑。真犯了大罪,也要减刑处理,送到边疆去,他如果逃跑,去他家里罚款就可以了。

女人如果判了徒刑,不予执行,许其还家,出钱雇人至山中伐木,送给公家盖房子用,就行啦。

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都是通过赋税来体现的。比较可恶的统治者,都是疯狂征敛赋税的好手,巧立名目,搜刮不休。

王莽统治时期,就征收“假税” ,吏民开荒,要交“农业税” ,砍柴,要交“林业税” ,挖野菜,要交“湿地保护税” ,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汉光武帝主持朝廷工作,山林川泽,允许百姓自由利用,随意渔猎樵采。铁矿的采炼和铁具的铸造,除官府经营外,亦允许私家经营。

特别是在农业上,刘秀体恤民情,柔和宽待。

公元30年,正月,下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悯之。

面对灾荒,刘秀命令官家拿出库谷,救济高年老人、鳏、寡、孤、独及笃疾重病、家贫不能自存者,每家给五斛小米。

同年六月,又下诏曰:“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政府人浮于事,严重超编,特布令司隶、州牧进行统计,各郡县省减官员。

十二月,又一次下诏减税,将“什一之税”减为“三十税一” 。

同一年内,连下三个中央文件,可以清楚地看出,光武帝为了对付自然灾害,恢复社会生产,采取了最魏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减轻负担,予民实惠。这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统治者中是罕见的。

由于人口贫乏,兵役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军队为统治者带来了很多利益,却把农民逼入了贫困的深渊,推进了依附化乃至奴婢化的火坑。

反抗统治者的起义,往往与征戍调发兵役有直接的关系。地方部队的存在更是隐患。刘秀意识到了,大刀阔斧地变革了兵役制。

公元31年,刘秀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所以,诸郡的地方兵制度,即此撤销,正规部队中的车兵、骑兵、工程兵、楼船兵及其他非野战军编制人员,一律复员。

汉光武帝的“大裁军” ,不仅减轻了郡县的沉重负担,而且有利于王朝的统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厚葬之风,古来有之。这是最为劳民伤财的蠢举。

后山注意到,近世凡是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几乎都要把他们死掉的大头领做成“含水木乃伊”,陈放在透明盒子里,你不妨统计一下有多少具在这里那里放着。这样处理死人,一得不怕呕吐,二得不惧靡费,因为它是“摆葬”,比“厚葬”神经病多了。

赤眉军第二次入长安,皇家陵园都被挖掘了,惟独霸陵汉文帝遗冢安然无恙。

文帝素尚节俭,鄙视奢华,拒绝厚葬,墓里边没东西。

汉光武帝于公元31年正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促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刘秀对干部队伍的治理,也有可以圈点之处。

公元40年,一次大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封刘家列侯一百三十七人。

干部队伍是扩大了,但他们手中的权力被薄化了,弱化了。

刘秀让邓禹带头交出了将军的印绶,换给他们以王侯的待遇,让他们享清福。

打天下的数百位功臣,不再重用了,但多多地给他们俸禄,让他们过安乐日子。

当然,每当朝廷进行大宴的时候,刘秀不会忘记把众功臣召来,让大家一块儿高兴高兴,多喝几杯。

朝廷中,刘秀多选用那些没有贪念的人,像蔡茂、杜林,都是清廉的官员。

至于地方高级长官,也是选用那些一向有好名声的人来担任。九真太守伍延,桂林太守卫飒,卢江太守王景,都能为民兴利。

当时的江陵县令刘昆,在县里发生大火时向火叩头,大火熄灭了。由于他平时对老百姓仁爱有加,百姓都认为是他的仁德感天。

后来刘昆做了弘农太守。弘农地方山多,山上有很多老虎,刘昆到任以后,老虎都渡河到别的地方去了,地方治安难得的静好。

刘秀听说了,把刘昆召来,问道:“你以前在江陵的时候,大风竟把火吹灭了,后来到了弘农,老虎都渡河跑了,你是做了哪些好事,以致于发生这样的奇妙结果?”

刘昆回答说:“不过都是偶然凑巧罢了。”

旁边的人都吃吃地笑。刘秀却赞叹刘昆是真正的忠厚老实人,说话一点不滑头,如果换了别人,不是自夸,就是阿谀奉承,于是加封刘昆为光禄勋。

在国家富裕之后,刘秀不断给地方官员涨俸禄,使他们经济上和政治上同样风光。

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恩遇百姓,礼待官员,民富国强,威望日隆,连海上小国日本也不嫌遥远,派遣特使,奉贡朝贺。

公元57年,“倭奴国”的一帮子来到洛阳了,光武帝令礼宾部官员接待他们,安置住宿,安排参观,是处都让倭客们一愣一愣的。

光武帝刘秀专门制作“汉倭奴国王印”一枚,金的,赐给当时的日本君主。《后汉书》对这印章有专门记载。

后来日本人大意,把该金印弄丢了。

长期里,日本人提起丢印的事,就拍大腿。

公元1784年,日本福冈市志贺岛挖地基,哈,挖出来了这颗宝印!

“汉倭奴国王印” ,通体高二点二厘米,印台高零点九厘米,台上有蛇形印纽,印面正方形,边长二点三厘米。

经专家鉴定确认,该出土物正是《后汉书》里所记载的那一枚金印。

需要说明的是,“倭”字在金印上作“委”字,汉时文字并不严格,“倭”和“委”是一回事。

近代变法人士黄遵宪,著有《日本国志》 ,里边说,他当时做驻日本公使,“尝于博览会中亲见之” 。

现在这颗金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中,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

当年挖出金印的地方,日本人立了一通石碑,上刻“汉委奴国王金印发光之处” 。

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明慎政令,量时度力,退功臣而进文吏,止兵戈而牧马牛,此类举措,效果确实显著。

汉光武帝的“柔道”所治,终于使社会生产力从破坏、瓦解状态,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官属忠其职守,百姓乐其所业。

55

公元39年,新春刚过,洛阳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汉光武帝收到了大司马吴汉的上书:请定接班人。

莫非吴汉不知道刘强已经是皇太子了?

信息不灵,真要命。吴汉已经上了几封同样的奏疏了,这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吴汉呀。

听说吴汉上书,掺乎的大臣还很多。

大司空窦融、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俊、高密侯邓禹等,纷纷奏称:定号位,广藩辅,尊宗庙,重社稷,当立皇太子。

他们不知刘强已经是皇太子了?

大臣们的心思,真不好说。

汉光武帝沉吟点头。从千秋亭即位那天,郭夫人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到今天,稳坐洛阳南宫,他已经有十一个儿子了。

郭皇后生了五个,刘强、刘辅、刘康、刘延、刘焉;阴贵人毫不示弱,也生了五个,刘阳、刘苍、刘荆、刘衡、刘京;许美人瞅空子也给生了一个,刘英。

刘秀的十一个儿子,除了嫡子刘强已经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皆无封号。

先都封一封吧。于是以太牢做庙祭,按年序封皇子。

刘辅为右翊公,刘英为楚公,刘阳为东海公,刘康为济南公,刘苍为东平公,刘延为淮阳公,刘荆为山阳公,刘衡为临淮公,刘焉为左翊公,刘京为琅邪公。

诸子受封,才及月余,又诏天下州郡:查人口、论田亩,检核垦田户口。

刺史太守,依诏施行,次第奏报。

陈留吏文牍中夹着一张帛条,书语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问陈留吏:“这是什么意思?”

陈留吏说:“不知道,是在洛阳的长寿街上捡到的那张条子,随手夹在那里了。”

刘秀心生疑惑,脸现怒色。

这时,旁边只有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插话说:“这是教他核查土地的。”

刘秀就问儿子:“那为什么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能问呢?”

刘阳答说:“河南郡是首都嘛,洛阳嘛,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那里。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违反规矩的自然要多,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好认真核查了。”

刘秀遽然醒悟,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

情况果然和儿子刘阳所判断的一样。

东海公刘阳,十岁通《春秋》 ,刘秀视为神童,今日听了他一番议论,越发喜爱,自悔立嗣太早,这可怎么办呢?

郭皇后察言观色,窥透皇上的心思,免不了出语风凉。这使刘秀十分不快。

本来,在郭圣通的舅父兼大媒人真定王刘扬当年举兵谋反的时候,刘秀派耿纯收拾了他,那时就有借口废掉郭圣通,但他没有动作。

后来,迎接阴丽华到洛阳宫中,也是一个跟郭圣通离婚的机会。可是,雅性宽仁的阴丽华,以女人对女人的同情心,说服刘秀,保持原状。

在议立皇后的时候,阴丽华说郭贵人已有子嗣,且人家出身高贵,在战争年代确实对丈夫有所帮助,自己一直隐居敌后,不当皇后也罢。

由于阴丽华的坚决辞让,郭圣通才被刘秀立为皇后,刘强成了皇太子。

刘秀平定陇、蜀的时候,太子刘强已经十多岁了。由于长期征战,刘秀有些讨厌战争。刘强经常在他的旁边,有时说起攻战方略,刘秀就斥责他说:“这事不是你应该问的。”

话头让郭圣通知道了,她很敏感,老操心自己的皇后位子和刘强的太子位子。

郭圣通毕竟不是阴丽华,她自阴丽华入宫以来,没有感激对方“让位” ,反而一直感到自己的地位受着威胁,只觉不快。

以前刘秀曾经训斥刘强,说征战不是你操心的事,现在刘秀又喜欢阴丽华生的儿子了,老郭的更年期毛病发作了,指桑骂槐,谁也不顺眼。

刘秀大怒,遂于公元41年十月,一次帝后吵架之时,下诏废后、立后。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

“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一贬一褒,缘分情债,一本账算清了。

此诏一下,群臣都很吃惊。

大臣郅恽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事情,父子之间都不大好讲,何况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哪里好讲话?但是希望皇上能够谨慎一些,不要令天下的人议论继承的事情。”

刘秀说:“卿能恕己量主,知朕必不有左右事而轻天下。”

你们能体谅我的想法,我也不会过分的。于是就没有立即废掉皇太子。

非但没有废掉皇太子,刘秀还将废后郭圣通生的老二刘辅晋封为中山王,他妈老郭成了“中山太后” ,老郭所生其他皇子,皆由公爵晋封为王爵。

当然,随即把阴皇后所生儿子也都晋封了王爵。

刘秀觉得,让郭圣通继续留在宫中,对当事各方都是一种伤害。彻底分开,让中山王刘辅奉养她,也是对她的安慰,至少比她在宫中过着不尴不尬的生活要好得多。

刘秀仅是废掉了皇后郭圣通,并没有废掉郭圣通所生的皇太子刘强。

这年,河南郡的单臣等人,巫术发展成了邪教,聚众作乱,攻占了原武城。

汉光武帝遣太中大夫臧宫率军往讨贼众,久攻不下,死伤了不少士卒。

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惩治邪教的方略。

群臣都说:“现在天下太平,岂容贼寇作乱,请重赏军队,灭掉他们。”

东海王刘阳独自进言道:“他们属于术士妖巫相胁为乱,势难持久。因为肯定有许多人心里悔恨,想逃出来,只是因为外面包围得很紧,没有办法脱身,只好拼命死守。现在应该下令围城放松一些,让他们出逃,贼众一散,那些带头的就孤立了,一个亭长就可以把他们抓住。”

刘秀遣使军前,依东海王之言而行,很快传来捷报。

由此以后,刘秀越发喜爱刘阳。

皇太子刘强因生母被废,常常不安,又见刘阳日益受宠,越发生忧。

大臣郅恽对刘强说:“你处在这样的位置,对上你不伺候你的母亲,有违孝道,对下你个人也很危险。按照《春秋》上的道理,母以子贵,我为你考虑,不如自己让位,回去奉养你的母亲,这才对得起你母亲生你一场。”

久处疑位,必有危机。母以子贵,不如引退。

刘强于是上表,主动请求废掉自己。

刘秀不准刘强之请,他不想这么快。

刘强再托诸王近臣恳请。刘秀再不准。

刘强说:“为父再不准,我就要自尽了。”

刘秀不再坚持,准了,他怕儿子真的想不开啊,反正以后还是要废掉的嘛。

汉光武帝诏曰:“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其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刘阳改名刘庄,成了皇太子。

刘强和刘庄,倒了一个个儿。

刘秀一点也没有委屈刘强。为了安慰刘强,他不惜再次违反规矩,一下子封给了刘强两个郡国。

顾念旧情的刘秀,废了郭后母子,却多方优待他们。郭圣通的娘家兄弟都因之封了官爵。郭况为阳安侯,郭竞为新亭侯,郭匡为发干侯。郭况是郭圣通的亲弟弟,食邑加倍。

郭况为人谦恭,颇有声望,迁升大鸿胪,车驾屡至府第,会集公卿诸侯饮宴,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洛阳人称郭况家为“金穴” 。

平衡之下,刘秀嫌封郭圣通不够,转迁其为沛太后。

沛太后的母亲病逝,汉光武帝亲自吊孝,大会百官,排排场场办了丧事。

沛太后是公元52年病逝的,葬于北邙山,当然今天找不到了。

汉光武帝哀怜沛太后早逝,把自己与阴丽华所生小女儿嫁给了郭况的儿子郭璜,调郭璜进朝廷,参议大事。

郭圣通吃醋,吃成了废后,反倒全家升官发财,史所仅见。

56

皇太子重新定位,变成了刘庄。

汉光武帝大会群臣,诏问群臣谁可为太子傅。

为皇太子延聘家庭教师,不是小可之事。群臣承望圣意,都说执金吾——洛阳市公安局长阴识最好。

博士张佚听不惯这些话,道:“陛下立太子,是为阴氏呢?还是为天下呢?若是为阴氏,那么阴侯可以作太傅,若是为天下,应该选用天下贤才。”

哈光武帝称善,说:“你讲得太好了。想定太子傅,正是为了培养太子的君主之德。今天博士能直言谏朕,何况教导太子呢?”

刘秀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太傅有了,还得有个少傅——助教。聘请桓荣做太子少傅。随即为太傅和少傅都配备了专车。

是岁边境无事,域内百姓家给人足。

太子少傅桓荣与大司直张纯建议,立《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论语》七经,建辟雍,设明堂,开州郡学堂。

汉光武帝依议行之,出现了兴旺的文化景象。

光武帝“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兴礼乐,宣教化,表孝义,励风俗” 。“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

不过,实话说,东汉一朝,自刘秀,乃至后面一世一世,在他们的统治下,皇亲国戚,一代一代,在他们的割据把持下,也没有弄出什么文化上的大动静来。

太学的主要课目,自然是读经了。事实上东汉是个神学喧嚣的王朝,因而其经学也被熏陶得“神气”氤氲。

五经博士,学的全是宗法经典,传授培养用于王朝统治的奴才之学。

洛阳太学毕业的学员,再经过“官考”——公务员大考,合格者可进入仕途。

公务员大考的过程也是个舞弊弄假的过程,他们在经学评分上做功夫,也四处求告“纬学”的帮衬。

“纬学”是后山所提出的一个与“经学”相应的东西,也即“谶纬之术” ,八卦预测者也。

东汉统治者盲目密信“纬学” 。刘秀早期一直不敢盲目做朝廷,后来在千秋亭匆忙着上黄袍,就是谶纬在起作用。

公元56年,光武帝东巡狩猎,进幸泰山封禅,更是这个“纬”字所导演的历史闹剧。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