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振海,今年62岁,家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年轻时,我在县里的供销社上班,后来供销社改制,我和老伴用积蓄开了个小卖部,勉强维持生计。如今,我已经退休,每个月拿着两千多块的退休金,老伴则在家操持家务,日子虽算不上富裕,但也能过得去。
我和老伴一共养育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张伟,今年35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后来成家立业,基本上很少回老家。
小女儿张婷,比儿子小三岁,嫁到了邻县,偶尔还会回来看看我们。按理说,儿子成家后,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该享享清福,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儿媳刘敏是个外地姑娘,比儿子小两岁,长得秀气,性格却有些强势。当初两人谈恋爱时,我和老伴并没有太多意见,毕竟孩子们的婚事,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婚前的彩礼和婚房问题,却让我和老伴吃了不少苦头。
刘敏的娘家条件一般,但她父母的要求却不低,彩礼要了18万,还要求婚前必须买房,房子必须写上她的名字。这对我们家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可儿子一心想娶她,我们也只好咬牙答应,东拼西凑借了不少钱,才勉强把婚事办了下来。
本以为婚后日子会慢慢好起来,谁知婚后没多久,儿媳就先斩后奏,把孙子的姓改了,这件事成了我心里永远的刺。
儿媳生孩子那年,我们老两口高兴得不得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张家的孙子。
可等孩子出生后,我们却发现,孩子的姓氏不是“张”,而是随了儿媳的姓“刘”。这件事我们事先毫不知情,等我们知道时,孩子的出生证明早就办好了,连户口都上了她娘家的姓。
我当时气得不行,找儿子理论,问他为什么不跟我们商量。可儿子却支支吾吾地说:“敏敏说了,她家就她一个女儿,爸爸妈妈坚持让孩子随他们家姓,我拗不过她……”
听到这话,我心都凉了。我们张家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一家人,凭什么孙子要随媳妇的姓?我们张家这几十年的根,就这么断了吗?更何况,儿媳进门时,我们家该出的礼数一样不少,彩礼给了,房子买了,凭什么孩子的姓不能跟我们家?
但儿媳的态度十分坚定,还说:“姓氏只是个符号,没必要那么在意。”可她嘴上说得轻巧,真要没必要,她会坚持让孩子随她姓?
那次之后,我和老伴就对儿媳心寒了,虽说日子还得过,但心里总是堵得慌。我们不想跟儿子闹翻,只能忍着,但我们的心里,始终有一口气,咽不下去。
02
自从孙子随了儿媳的姓,我和老伴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但又无可奈何。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而儿媳的态度更是强势得让人无话可说。我们老两口也只能逼自己看开点,毕竟日子还得过下去。可有些事情,哪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孙子出生后,儿媳的娘家人倒是挺勤快,三天两头就往我们家跑,嘴上说是来看孩子,实际上却是来指手画脚的。他们一家人对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安排,甚至连孩子的饮食、穿衣、学什么兴趣班,都得他们说了算。
有一次,孙子才刚满一岁,儿媳的母亲就提出,要把孩子接到他们家住一段时间,说是“让孩子多亲近外公外婆”。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孙子本来就随他们的姓,现在还要带回去住?这哪有道理?可儿媳却一脸不耐烦地说:“爸,孩子是我生的,我当然有权决定他的成长环境。”
我气得不行,想反驳,却被老伴拦住了。她悄悄拽了拽我的袖子,低声劝道:“算了,别吵了,吵了也没用。孩子毕竟是他们的,我们再怎么生气,能改变什么?”
我知道老伴说得对,可心里还是堵得慌。这事情要是搁在以前,哪有这样的道理?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把老人的意见放在眼里,我们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结果却连孙子的姓都做不了主,想想就心寒。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几年,孙子渐渐长大,而我和老伴对他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尽管心里有疙瘩,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哪能不疼?每次他回家,我和老伴都变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带他去公园玩,给他买玩具。可每次临走时,儿媳总是冷冷地提醒:“爸,妈,少给孩子吃这些零食,别把他宠坏了。”
每次听她这么说,我心里都不是滋味。可我们老两口脾气好,也不愿意跟她计较,只能强忍着心里的不满。
直到拆迁款的事情发生,一切矛盾终于爆发了。
我们住的小县城这几年发展得快,老城区拆迁,我们家也在拆迁范围之内。政府给了一笔100万的拆迁补偿款,加上安排的新房,算下来条件还算不错。我和老伴想着,这笔钱留着养老,日后万一生病住院,也能有个保障。
可这笔钱刚到账没几天,儿媳就打电话过来了。
“爸,听说你们的拆迁款下来了?”她的声音听起来很温和,但我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对劲。
“嗯,刚到账。”我淡淡地回答。
“那你们打算怎么分配啊?”她话里的意思很明显。
我皱了皱眉,直截了当地说:“你们不用操心,这笔钱是我和你妈的养老钱,留着以后用。”
“爸,你这就见外了。”儿媳笑了笑,说,“我们是一家人,钱当然要一起规划嘛。再说了,伟哥现在工作也不太稳定,我们家孩子以后上学、买房都要用钱,您和妈现在年纪大了,钱放在你们手里也用不了多少,不如先拿出来帮帮我们。”
我冷笑了一下,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敏敏,我就问你一句话,我孙子姓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随即儿媳的声音变得有些不耐烦:“爸,怎么又提这个问题?姓什么重要吗?他是你孙子,这点不会变。”
“既然姓氏不重要,那你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随你姓?”我反问。
儿媳哑口无言,过了好半天才讪讪地说:“这……这不一样……”
“不一样?”我冷笑了一声,“我告诉你,既然孩子姓刘,那他就跟你们家姓刘的人去要钱吧。我张家这点家底,留给姓张的人!”
说完,我直接挂了电话,气得手都在发抖。
儿子后来也给我打了电话,说了一大堆好话,甚至还劝我“别那么封建”。可我心里清楚,这不是封建不封建的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了一辈子,供儿子读书,给他买房,操心他结婚,甚至连孙子的姓都没争过,可到头来,我们却成了他们眼里“可以随意索取”的对象。这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从那天起,我和老伴就做了决定——这笔拆迁款,我们自己留着养老,哪怕以后真要花,也只会花在女儿身上。毕竟,在我们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真正把我们当家人的,还是女儿。
03
拆迁款的事情之后,儿媳对我们的态度冷淡了很多,儿子也不像以前那样常常打电话回家了。孙子也很少带回来,我们老两口虽然难受,但早已看透了一切。
老伴常叹气,说:“唉,当初真不该这么惯着他们。”
我拍拍她的手,苦笑:“算了,咱们也别想太多了,钱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
后来,我们把一部分钱存了起来,另一部分则给女儿买了一份保险。女儿知道后,还责怪我们:“爸妈,你们这钱自己留着用,我和老公都有工作,不缺钱。”
可我们知道,女儿是真心对我们好的,所以才愿意为她多考虑一点。
至于儿子那边,我也不是完全无情,如果他真遇到困难,作为父母,我们还是会帮一把。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儿媳的无理要求,那我们宁愿把钱留着买药,也不会再让步了。
有些事情,错了一次,可以原谅;可错了一次又一次,那就不能再迁就了。亲情也是相互的,只有心里装着彼此,才能走得长远。
至于孙子,虽然他随了母姓,但他依旧是我的孙子。如果他长大后愿意来看我们,我们依然会疼他;如果他被教成了一个对祖父母没有感情的孩子,那我们也只能接受现实。
生活就像一盘棋,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如今,我们不再纠结孩子的姓氏,也不再为那些不值得的人操心,只希望自己能安享晚年,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
这世上,钱可以再赚,房子可以再买,但人心,一旦凉了,就再也暖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