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慧,今年46岁。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家里兄弟姐妹三人,我是家里的大女儿,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我的学历不高,只念到初中就辍学了。不是我不想念,而是父母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反正迟早要嫁人,倒不如早点在家帮忙干活,省下学费给弟弟念书。于是,我14岁就辍学了,开始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照顾弟弟和妹妹,后来又被送去镇上的缝纫铺当学徒。
18岁那年,父母给我安排了一桩亲事,对方是邻村的一个男人,比我大五岁,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觉得他“老实本分”,不会欺负我,我也没得选,便稀里糊涂地嫁了。婚后,我和丈夫在县城里开了个小吃店,生意还算稳定,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能过得去。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小婷,今年22岁,刚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小儿子小浩,今年17岁,还在读高中。对他们,我倾尽所有,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
然而,这些年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一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困惑,那就是:我到底是不是这个家的亲生女儿?
这个疑问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从小到大,父母对待我的态度,和对待弟弟妹妹的态度,天差地别。弟弟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而我呢?
从记事起,就几乎没有新衣服,穿的都是亲戚家表姐剩下的旧衣服;上学时,弟弟的学费毫不犹豫地交了,而我每次交学费都要被数落半天,甚至被逼着退学。
小时候,我总是安慰自己,父母只是更心疼弟弟,他们不是不爱我。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一次,弟弟生病发烧,母亲急得团团转,连夜背着他去镇上的诊所看病。那时候家里没什么钱,可父亲二话不说就把家里仅剩的积蓄拿了出来,给弟弟看病、买补品,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
而我呢?小时候也生过一场大病,高烧不退,整个人烧得迷迷糊糊,我记得自己当时躺在床上,嗓子干得说不出话来,满心期盼地看着父母,希望他们能带我去看医生。
可母亲只是皱着眉头说:“忍忍吧,过两天就好了,家里没钱,哪那么容易去看病?”
那天晚上,我在高烧中昏昏沉沉地睡过去,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是邻居婶婶帮我熬了碗姜汤,还偷偷塞给我一粒退烧药。我喝下后,病才慢慢好起来。那时候我不懂,只是隐隐觉得心里酸酸的,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后来,我慢慢长大,越来越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
家里买了一个苹果,弟弟吃一半,剩下的才轮到我和妹妹分;过年贴春联,弟弟可以坐在一旁看热闹,而我必须帮母亲包饺子、扫地、洗碗,稍微偷懒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那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可能是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女,所以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可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听到母亲和邻居聊天,才明白,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那天,母亲在门口和邻居张婶聊天,张婶笑着问:“你家大丫头都这么懂事了,真是个好孩子。”
母亲却叹了口气,语气冷淡地说:“哎,算了,反正早晚是别人家的人,养大了也是给别人当媳妇的,哪能跟儿子比?”
那一刻,我愣住了。原来,在母亲眼里,我只是一个“别人家的人”,而弟弟才是她真正的心头肉。
就连妹妹,也比我得到的关爱多得多,毕竟她是最小的,父母多少还会疼惜一点。而我,似乎从来都只是这个家庭的“外人”。
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出嫁那天。父母没有为我准备嫁妆,甚至连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没有买。
母亲只是在婚礼当天,随意拿了几件我平时穿的旧衣服塞进袋子里,冷冷地说了句:“嫁过去好好过日子,别给家里丢脸。”然后便转身忙着招待亲戚,连目送我离开的时间都没有。
婚后,我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丈夫虽然性格木讷,但算是个本分的人,我们一起经营小吃店,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富裕,但也算稳定。
我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摆脱过去的阴影,过上属于自己的日子了。可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父母仍然时不时地找我“帮忙”,但这些帮忙,几乎全是围绕着弟弟的。弟弟结婚时,父母开口向我要钱,说家里拿不出彩礼,让我资助一点。
我咬咬牙,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三万块拿了出来,结果后来才知道,父母不仅向我要钱,还向妹妹也要了钱,甚至还借了外债,为的就是给弟弟买房、办婚礼。
后来,弟弟的孩子出生了,母亲让我去帮忙带孩子。“你反正也没什么正经工作,带带孩子有什么难的?”
母亲的语气理所当然,甚至没有一句商量的意思。我那时候店里生意正忙,实在抽不开身,可母亲却不依不饶,说什么“你是当姐姐的,就该帮弟弟。”
最后,我不得不每天白天在店里忙,晚上再去弟弟家帮忙照顾孩子,累得几乎没时间休息。可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我做得不够多、不够好。
而最让我寒心的一件事,是父亲生病住院的时候。那年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家里一下子乱成一团。
母亲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让我赶紧去医院,说需要交住院费。我二话不说,立刻赶了过去,看到母亲和弟弟愁眉苦脸地站在病房门口。
“医生说要交五万块手术费,你快点想想办法。”母亲一见到我,就急匆匆地开口。
我愣了一下:“弟弟呢?他不是也有存款吗?”
母亲脸色一沉,不耐烦地说:“你弟弟刚买了房,手头紧,哪来的钱?你经营小吃店这么多年,肯定存了不少,先拿出来救你爸要紧!”
那一刻,我的心凉了半截。原来,在母亲眼里,我就是个随时可以被索取的提款机,而弟弟却永远可以被原谅、被偏袒。可即便如此,我最终还是忍痛拿出了五万块,救治了父亲。可等到父亲出院后,弟弟却没有主动提过要还钱的事,母亲更是只字未提,仿佛这笔钱本就该我出一样。
这件事让我彻底认清了现实。这个家,从来就没有真正把我当成一家人。我努力了那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可换来的,始终是一种冷漠而理所当然的索取。
后来,我渐渐减少了和娘家的来往,不再主动去看望父母,也不再随时随地响应他们的召唤。母亲对此很不满,甚至在亲戚面前说我“翅膀硬了,不认娘家了”,可我已经不在乎了。我不是不孝顺,而是我终于明白,有些感情,是强求不来的。
直到前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妹妹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过去看看。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去了。病床上的母亲看起来瘦了很多,脸色憔悴,看到我进来,她的眼神里有一丝复杂的情绪。
“你来了……”她的声音有些沙哑。
我点了点头,轻声问道:“好些了吗?”
她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叹了口气:“你是不是一直觉得,我们对你不好?”
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母亲苦笑了一下,低声道:“你从小就懂事,什么都不说,我和你爸……是对不起你。”
她的声音很轻,像是带着一丝愧疚,但更多的,还是一贯的淡漠。我没有再多问什么,也没有期待她能有更多的悔意。我已经不需要了。
从医院出来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或许永远无法得到母亲真正的爱,但这并不重要。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家,有了疼爱我的丈夫和孩子,我不需要再去渴望一个永远不会回应我的亲情。
或许,我的确不是这个家的“亲生女儿”,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