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配图 来源:宾阳印象

我的老家是广西首府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的一个中等村庄。

老家原是宾阳县新桥镇小吴村的一个分支,五百多年前从小吴村迁入现址,老一辈人传说祖先来自山东青州府野鸭塘。一百多年前,村里还和小吴村同姓族人一起重修了排班辈分,依次为“让善承先久,宏开远大谋”。从最初的屏山公那一代算起,老家从小吴村迁到现址至今已经历八代人。至于村子为何取名“六梨村”,是因为近山与原先曾长满梨树,还是别的渊源,原因已无从考究。

老家的村庄三面环山,由三个山脉环绕围合而成,四条源自高山的溪流汇成一条小江在村里穿过后汨汨向东流去。江水流过的地方,为便于农田灌溉需要,建有许多小水坝,天长日久,那些小水坝都曾生长着不少鱼虾,有的水坝旁边的草丛和小树上,还藏着不少鸟窝,那些水位不深的水坝自然成了我和孩提时代小伙伴经常玩耍的地方,或是抓鱼,或是捉鸟,或是游泳和打水仗,往往乐此不疲。就跟有约定一样,村里的小江流到村外后,分别与另外两个村庄的两条小江汇合后一同注入宾阳县清平湖上游,至今仍长流不息。而通往老家的路,则是思陇镇太守街上的一条支路,多年前还是泥巴路,现已沿着原来的泥巴路改建成干净的水泥路,一路弯弯曲曲的逶迤延伸到村里。


资料配图 来源:宾阳印象

老家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从数百年前开始,村口的路有一块形状像石鼓的大石头,与村庄西面高尖山上飞流直下的瀑布遥相呼应,传说凡有风雨大作的时候,石鼓会咚咚作响,大山中的瀑布则传出悦耳的琴声,鼓琴和鸣,声音神秘而悠远。村中的两颗百年老树也是令人瞩目的两个标志,一颗是屹立在村头的七八十米高的槟榔树,曾是喜鹊和猫头鹰经常光顾的地方;另一颗是长在村中的近百米高的大枫树,每逢春夏交替之间,野生蚕虫会密密麻麻的在树上爬上爬下,场面甚为壮观,因而成为村里一处奇景。两棵大树至今仍长盛不衰,承载过几代村民瑰丽的童年梦想,它们就像岁月的见证者,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每一个村民的成长壮大。


资料配图 来源:宾阳印象

五十多年前,老家的村民最多的时候有七百多人,是一个民风淳朴、人丁兴旺的村庄。村里曾依托五个小村分为五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以种养为主,种的主要是水稻、红薯、玉米、高梁、花生和粉桃、柑桔、柚子、巴樵等,养的多为猪、牛、羊、狗和鸡、鸭、鹅、兔等。那时候的老家,稻谷飘香,瓜果成园,牛羊成群的景象随处可见。给我童年时代留下深刻记忆的是,村里还曾建有完全小学,有三名专职教师,一名教师是德高望重的二十二公,不仅会教学,还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一名是由高中毕业回村的五公,一个十分老实沉稳的老师;还有一位是刚从南宁耕读师范毕业分配来的同样姓吴的老师,这位老师见多识广,教的是算术,教学方法新颖,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经常给学习成绩较好同学开学习“小灶”,鼓励大家加油鼓劲,多学知识,有机会可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可以说,从少年到青年,自己的一些自我激励的想法就是从那位师范毕业的小学老师那里获得的启发。

老家曾是一个革命老区。村民有抗击外敌、除暴安民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和剿匪反霸中都曾有不错的表现。在抗战时期的昆仑关战役中,村里曾住过一个连队的国军,村民一边协助国军监视路过的日军动向和反馈敌情,一边积极配合国军支前抗日。令人骄傲的是,我祖父曾是抗战时期村中五名活跃的抗日骨干村民之一,家里住过一个国军侦察连长,祖父在和国军连长交往的过程中,耳闻目染也学到一些军事知识,曾主动与村里的伙伴们一起协助国军侦察连长开展侦查活动,在抗击日本鬼子的战斗中有过出色的表现。昆仑关战役期间,有一次,一个鬼子小队路过本村山路前往昆仑关集结,祖父和他的几个伙伴在山路上持猎枪蹲守,发现鬼子路过时巧妙而又果断地开枪,打伤了一名日本鬼子,令鬼子小队大受惊吓,待鬼子小队回过神来掉转枪头寻找开枪的人时,祖父和他的伙伴们早已消失在密林中,让貌似凶残的鬼子也无可奈何,一时在村里传为佳话。还有,在解放战争中和解放初期,村里有不少人参加了宾阳县七区游击队,在参加打击国民党残兵和剿匪的战斗中也屡立战功,名声在外。


资料配图 来源:宾阳印象

老家是一个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的村庄。老家山高林密,植被深厚。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老家的几座大山曾拥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有的大树几个人合起来才围得住,可惜在大炼钢铁时都砍掉烧掉了。即使这样,时至今日,老家的山上仍长着不少参天的松树、杉树和其他杂木树,有长得密密匝匝的枬竹枧竹,还有山上随处可见的野花野草野果,一年四季,溪水潺潺,竹青木茂,野花飘香,空气清新又温润。同样令人称道的是,老家的田园也依山辟成,形状与桂林龙胜著名的龙脊梯田类似,重重叠叠,一层一层的伸向几座大山的山脚下,放眼望去,春天时一片碧绿,秋天时一派金黄,以至不少村人调侃说,那用去桂林龙胜龙脊梯田看什么田园风光,看老家的田园风光就差不多了。

老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近七八十年来,老家先后有数十人外出当兵、读书或工作,有三十多人考上大中专学校,近十年第六代人的子女中还有几个人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曾有一位读宾中的五公,数学科的各类考试,每次都是满分5分,还放言“非清华不读”,成为村里读书最牛的前辈,他的行为激励了村里不少有志于通过读书改写人生的春少年。同样令人骄傲的是,三名外出参军的叔伯辈中,一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曾任连指导员并转业到贵州省贵阳工作;一名在部队以营级干部身份转业在湖北省武汉工作;而宇让五公则更令人称赞,他先后参加过援老抗美、援越抗美和中越自卫反击战,战后被选送到军委炮兵指挥学院深造并长期在军校任作战教官,在部队职务为正师级大校军衔,成为村里从军励志的一个楷模。此外,外出去读书尔后参加工作的大中专生中,有四人曾任处级干部,九人曾任科级干部,有十人在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其他外出的人在不同行业中也均有不俗的表现,有的是科技专家,有的当教师,有的是IT人才,有的是文人作家,有的是经商能手,有的是能工巧匠,他们无一不将老家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资料配图 来源:宾阳印象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令人感叹的是,如今的老家与四五十年前的老家已大不一样。虽然山水依旧,但物是人非,人烟渐少,大部分人已搬到城镇去居住和发展,村中的田地也大多荒芜了,村里的小学也和大部分村民的泥瓦房一样崩塌了,取而代之的一些新建的砖混楼房,昔日那个人欢羊叫、炊烟袅袅的村庄模样再也见不到,尽管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每想到此,总还是添了些许的失落和惆怅……


吴承运,笔名新常思,中国金融作协、广西金融作协、南宁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在若干纸刊、中国诗歌网及全国60多个网络平台发表诗歌1000多首,微型小说及散文30多篇,多首现代诗获奖并入选优秀诗歌选编。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今日责编:东东

▍内容审核:诚诚

▍内容来源:宾阳写作沙龙


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 ||||||||黎塘梁村||||||||||百合水库|| | ||||||||||||||

||||||||||||||||||||||||||||||||||||||||||||| | ||||||||

2024宾阳热点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