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1987年,一位侗族姑娘因为长得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可她却穷困潦倒,还失去了长达16年的低保。




这个姑娘叫石奶引,是贵州侗族寨子里的“一枝花”,更难得的是,她还十分心灵手巧。

虽然没上过几天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可她捣鼓捣鼓,就能织布卖钱补贴家用。

最厉害的是,她调配好颜料,染出的布色泽鲜亮不易掉色,人们争相购买。
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幸福地度过,没想到16岁那年,石奶引外出赶集,偶然间遇到一位前来采风的画家。
“哎,你等等!”画家拍肩叫住了美丽的石奶引,“能为你画一幅像吗?”

淳朴的石奶引看看那人背着的画板,点头答应了。刷刷几笔画好后,她腼腆一笑走了。
这幅画像颗糖,她独自在心里甜了一会儿就淡了,没对任何人说,一如既往过日子。
都说一家有女百家求,石奶引貌美聪慧,不少人上门求娶,有钱的、有势的、精明能干的人都有。她却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石家。




石家更穷,兄妹七八个挤在一张破床上,平日里缺衣少食,后来她有了孩子,日子更紧巴。
石奶引借钱买了一架织布机,织布染布更加辛劳,无奈家里人多口杂,空闲时间她又做些绣花鞋和其他东西,才能多换一点钱。
她总在辛勤忙碌,田间地头、灶台烟火、织布浸染、穿针引线,到处有她的身影。岁月侵蚀中,容颜苍老,十指黑瘦,有些指甲已经变形脱裂。
或许,她就像门前屋后的树木,在贫瘠的土地上竭力扎根延伸,尽管纤弱,依旧花开花落。
可1987年时,石奶引却突然惊动了四邻。
“这张钱上的人好像石奶引?”

有眼尖的人拿着新版一元人民币端详,不时有人跑来问她,石奶引想起16岁那年赶集画像的事,承认钱上的人就是自己。




原来,她那天遇见的是大画家侯一民,他专程到贵州来寻找第四代人民币人物画像原型,看到美丽的石奶引,他心中一喜,画了一张侗族少女侧颜。
不出意外的,这张照片被用到面值一元的人民币上。
“人民币上有石奶引!”消息风一般传开,不止吹到方圆百里,还招来了许多记者采访,一时间石家门庭若市。

村长趁机造势,贴海报做宣传,村寨成了有名的旅游点,人来人往。
成了名人,石奶引得生活该有了变化吧?
的确有,听说石奶引上了人民币,有人竟然找她借钱。石奶引摊开两手无奈地说:“我只是个农民呐,哪来的钱给你?”
除了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外,更出人意料的是,热闹过后,石奶引家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原来,她家吃了16年的低保被取消了,这下缺钱少物,日子更是艰难。




难怪有人感叹:“人民币上有石奶引,石奶引却没有人民币。”
直到2017年,扶贫进山寨,石奶引得生活才有了转机。
果树种植专家凌裕平来此扶贫,他见到石奶引时大吃一惊。

石奶引面色干瘦,皱纹横生,实在难以找到当年的风姿,“岁月从不败美人”,可惜输给了贫穷。
凌裕平决定帮石奶引脱贫致富。
“早就等这一天了!”石奶引很高兴,按照凌同志说的,六亩水田里不再只种水稻,还在里面放养了泥鳅和黄鳝。

她家依山而居,在凌裕平的帮助下,开垦山坡,种植速成树木,多门路增加收入。
没有文化的石奶引,有的是当年钻研漂染技术的心劲,白天黑夜琢磨新技术,越干越高兴。




金点子加上勤劳,石家的日子好过了,石奶引又带着乡亲们一起创收,他们走出了贫困,不少人还走出了大山。
如今,60多岁的石奶引,有时到城镇帮儿女带孩子,有时去山里操劳她的田地树木。

她学会用微信和贵人凌裕平说说田地的收入,再说说百香果和柑橘的长势。
名气像一股顺风,偶尔吹到她的身上。她知道,自己是地上的人,不能飞到天上去,踏实本分才是本色。
人民币上有石奶引,你想说点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