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的西隅一个荒僻处,有一幢不起眼的平房,进去乍一看,宛如到了水产市场:数十只圆桶里,养着各种各样的鱼,几根塑料管将圆桶连接在一起,不停地注水。多宝鱼、石斑鱼、鲈鱼、虹鳟鱼……都是餐桌上常见的鱼。华理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刘琴一网捞起几条多宝鱼,检查打过疫苗的“鱼宝宝”们的健康情况:鱼的身体如何,接种疫苗后,是不是抵抗住了细菌或病毒的感染?


这里是中国首个海水鱼疫苗研发基地——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农业部下属的水生动物疫病专业实验室。刘琴带领她的团队,突破主要水产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关键技术,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从‘抗生素时代’跨入‘疫苗时代’。”

人类防病治病需要疫苗,难道鱼也要用疫苗?刘琴介绍,这就涉及到一个话题:餐桌上的安全。

我国水产养殖目前产量占全球70%,世界第一。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率,高密度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特点。“鱼其实和人类一样,长期住在拥挤、复杂的环境中,疫病就会流行。”刘琴表示,面对病害,以往养殖户最普遍的做法,还是使用以抗生素或消毒剂为代表的化学药物来控制。药物不规范使用会导致抗药病原产生、水产品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确保端上餐桌的鱼、虾等美味的水产品达到高标准的食品安全要求,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对“鱼宝宝”进行病害预防,是一种绿色的方式。目前,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都在较为普遍地使用疫苗,而我国的水产疫苗研发和应用等方面都需要迎头追赶。

为此,华理团队的这间实验室从2000年开始接下了攻克“鱼疫苗”的重任,经过两代科学家的努力,团队成功开发了两款多宝鱼疫苗:大菱鲆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已经获得了农业部颁布的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海水鱼类的活菌疫苗的身份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近几年,刘琴团队研究对象扩展到了虹鳟鱼。这种鱼类跟来自挪威的大西洋鲑鱼(三文鱼)同属于鲑鳟鱼类,都可以做成海鲜料理中的生鱼片。虹鳟鱼主要养殖在东北和西北的冷水湖泊中,养殖它并不容易,有一种病毒,叫做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是虹鳟鱼的头号杀手,一直让养殖户们头疼不已。

团队在我国西北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分离获得了这个罪魁祸首——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刘琴说:“这个毒株具有很高的致病性,虹鳟鱼感染后,会引起高达90%的死亡率。”

回到实验室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团队提取了病毒的抗原基因,设计构建了初代DNA疫苗版本,这个1.0版本接种虹鳟鱼后,只能提供50%左右的保护力,效果不达标。接下来,他们历经数年的系统筛选,终于找到了能够高效激活虹鳟鱼免疫系统的一种佐剂分子,将这个分子与抗原基因连用,疫苗的保护效果可以超过90%,这是疫苗版本的2.0。为了让疫苗变得更安全,团队又进一步设计开发了一种酶,它能够在疫苗大规模生产后,把不安全序列切掉,然后再把剩余的安全序列连起来,从而形成了疫苗的3.0版本,真正实现了安全又高效。

刘琴介绍说,这是虹鳟鱼疫苗开发的故事,近年来团队还将疫苗研发的对象扩展到了其他鱼种,比如大黄鱼、昂刺鱼、鳗鱼、海鲈鱼等等,这些都是大家餐桌上的常客,也是希望能够切实保障老百姓的餐桌安全。

栏目编辑:王蕾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陶磊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