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龙船墟是承载的龙母信仰、游神仪式、商业交易等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意义墟市,其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据光绪《德庆州志》卷四《地理志第六・风俗》记载,每年五月二日,高良诸村有刻木为龙的习俗。所刻木龙鳞爪毕具,随后村民沿村张旗鼓,备仪采、角黍,并延请道士迎木龙,唱龙船歌,赛龙母神,彼时认为此举可驱螟腾,保障农事顺利。道光之后,形式有所演变。每村联合十数人组成 “龙”,以片木制作龙头、龙尾和龙身鳞爪,沿村戏舞,是为“陆地龙船舞”,人们还将各村龙母行宫的龙母神迎至高良墟,这种热闹场景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龙船墟。期间,男女老少纷纷前往观看,商贩也闻声赶来,一时间,现场热闹非凡。它集龙母信仰、游神活动与商业交流功能于一体,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良“陆地龙船舞”表演

此后,龙船墟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农历五月初二至初五,分属高良、马墟、官墟的龙船墟期,各乡民众购物,附近乡民组织醒狮等助庆,各行业前往摆卖,商业繁荣。

从道光年间起热闹非凡的 “龙船墟”,足足持续了百年,承载着深厚民俗文化。但到了 1935 年,社会变革与农村经济困境,让这一传统活动盛况不再,《现象报》的报道,就揭示了当时的变化。

德庆龙船墟零落异常

《现象报》 1935年6月8日

德庆县属第三区,每年届农历五月初二日为三区高良墟,初三日为二区马墟,初四、五日为以二区官墟,向称为龙船墟期。各乡男女乘时前往购物者,联群结队,络绎于途,附近乡民并有醒狮及陆地龙船等前往助庆,颇极一时之盛。如各墟之苏杭绸缎、疋头、花纱蔴、洋杂、铜铁器、竹木器、丸散药油等行,均有派伴前往,趁墟摆卖营业。本年因农村经济破产,龙船墟期内,趁闹热者霄落异常,购物者更寥若晨星,生意一落千丈。


《 现象报》 1935 年 6 月 8 日

龙船墟历经时代变迁,其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反映了德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民俗文化状况。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