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的彭州

街巷还未完全舒展筋骨

蒸笼掀开的雾气已攀上屋檐

油锅沸腾的滋啦声

惊醒了第一缕晨光





彭州人的早餐不是匆忙地将就

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味觉盛宴

——牛肉臊子裹着宽汤面翻腾

抄手的红油在粗瓷碗里晃荡

肥肠粉的麻辣鲜香

混着军屯锅魁的酥脆油香钻进鼻腔

彭州人用一碗碗滚烫的烟火

把清晨熬煮成诗

刘氏拉面馆:一碗面承载的岁月记忆

团结街200号

位于团结街200号的刘氏拉面馆,从塔子坝搬迁而来,开了10多年,是地道的彭州面食味道。


独家熬制的汤底配上师傅手工拉制的面条,加上分量十足的牛肉竹笋面臊子,一切的搭配都恰到好处,让人直呼过瘾!


柳河宽汤面:一碗宽汤,盛满二十年光阴

泰安北路44号

“宽汤”二字道尽彭州的人情味。从柳河畔搬迁至国色天香后门的老店,用一勺笋子牛肉臊子拴住半座城的胃。老彭州人说:“嗦的不是面,是旧城改造前柳河哗啦啦的水声。”


清晨七点,熟客们挤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嗦面,筋道的面条裹着二十年不变的浓香臊子,笋粒脆嫩,宽汤醇厚,末了一口热汤下肚,连晨光都变得绵密。


周蹄花:胶原蛋白轰炸的硬核清晨

牡丹北路180号

猪蹄与海带在砂锅里翻滚十小时,熬出一碗雪白浓汤。筷子轻挑,蹄花骨肉分离,皮糯如凝脂,筋弹似软玉。


配一笼翡翠小笼包,碧绿的皮裹着肉汁汹涌的馅,再撕一口“彭州油条天花板”——酥脆外皮下藏着云朵般的绵软,碳水与胶原蛋白的双重轰炸,是彭州人对“元气”最直白的诠释。


老瓦房肥肠粉:市井气里的江湖

太平街5号

肥肠粉的江湖,讲究一口“浊”香。手工红薯粉吸饱熬煮三小时的肥肠汤底,熟油海椒泼出霸道香气,豆芽脆爽,冒结子爆汁,再咔嚓咬开现烤的军屯锅魁,酥皮簌簌掉落。


拼桌的嬢嬢会告诉你:“从前在塔子坝,我们端着碗蹲在瓦房下吃,现在桌子多了,味道还是老瓦房漏雨的那个味儿。”


荘记抄手:红油里的温柔刀

小北街104号

三十年老店凭一碗红油抄手封神。皮薄如绉纱,肉馅裹着猪油香,在秘制红油里滚过,辣中带甜,麻里藏鲜。


凌晨四点,抄手皮在嬢嬢指尖翻飞如蝶,“肉馅要塞得鼓胀,但绝不能破皮”——这是荘记的祖训。


海式包子:团结街的集体记忆

团结街172号

海式包子老面发酵的包子皮暄软蓬松,手指一按缓缓回弹,肉馅是实打实的“肉丸子”,咬破瞬间滚烫的汁水在口腔炸开。


配一碗飘着虾米的海带汤,街坊们捧着铝盆来打包,队伍能从店门口蜿蜒到隔壁茶馆。


张氏酱烧包:中医院门口的二十年赌约

迎宾路412号

位于中医院门口的酱烧包,是妥妥的彭州老店,老板说他2003年就开店了。这家店的早餐丰富多样,各类面食应有尽有,并且全是技术精湛的师傅们手工包好的。


蒸笼里,翡翠大包绿得透亮,酱肉包泛着琥珀色油光。老板非常的热情,说一定要试试他们家的包子,好看又好吃,有时候购买的人太多了,顾客排队都要排到中医院……


大刀金丝面:一碗能穿针引线的功夫面

隆丰街道军屯场社区柳河北路123号

大刀金丝面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如今在杨永福手里得以传承,经过几十年的操练,杨永福把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将刀运用自如,实现人刀合一,练就出闭眼切出如头发丝细的面条,可以将三根面条穿进针眼,令人啧啧称奇。


面条用鸡汤高汤提鲜打底,浇上一勺喷香红油麻辣咸爽,搭配上炖得酥软又筋道的大块牛肉、新鲜的脆芹,或者鲜嫩的鸡肉,口齿留香,带给我们味蕾的享受。


当太阳攀上龙兴寺塔尖

彭州的早餐江湖暂告段落

那些藏在瓦房下

巷子深处的老味道

是城市递给每个清晨的情书


吃早餐是一场庄严的仪式

用筷子搅动的不只是食物

还有折叠在岁月里的

城市记忆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319期

文字:安小柒

图片:品鉴彭州 彭州商务 天彭街道 刘遵玲 张鸿 乔刚

编辑:梁丹 责编:刘代萱 编审:叶韬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 冯艳丽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刘倩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