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国在新能源这一赛道早已遥遥领先,美国不甘示弱,欧盟试图奋起直追,而印度,还在努力试图“蹭车”。

2024年以来,印度政府为新能源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针对外国企业投资建厂,提供了诸多税收优惠、土地补贴和市场准入便利。

莫迪政府的算盘很精:吸引外资,复制曾在手机产业取得的成功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现“印度制造”的辉煌。



然而,莫迪的美梦刚开始做,就被中国的一纸政策彻底打碎了。

中国商务部联合国内十余家顶尖汽车制造企业召开闭门会议,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向国外,尤其是印度,转移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并严格限制新能源生产线的外迁。这一政策无异于当头棒喝,让急于发展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印度瞬间陷入困境。

为何我国要专门对印度“搞针对”呢?



印度为何急于布局新能源?

印度对新能源产业的渴求不难理解。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新能源产业不仅关乎环境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经济竞争力。印度长期依赖进口石油,每年庞大的能源支出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发展电动汽车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突破口。

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对于亟需扩大工业就业的印度而言,这是极具吸引力的选项。更重要的是,印度一直在试图挑战中国的制造业地位。从智能手机到光伏产业,莫迪政府一直在复制“中国模式”。



通过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外企设厂,随后通过政策干预与本土资本收购,最终形成“印度制造”的表象。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印度自然不想错过这波红利,尤其是在中国已经领先全球的情况下,印度更希望借助外部技术快速弯道超车。

然而,光有政策还不够,印度在制造业上的短板依旧明显。电动汽车产业链涉及电池技术、芯片、智能化系统等多个高精尖领域,单靠政策优惠并不能解决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这也正是印度最焦虑的地方:它不仅需要资本,更急需技术。



中国为何严防新能源技术外流?

中国的这一政策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过往的惨痛教训。在手机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吃过一次亏”。

当初,中国手机品牌如小米、OPPO、Vivo等积极进入印度市场,在印度建立工厂,帮助印度本土产业链升级。然而,等印度手机产业逐渐壮大之后,印度政府反手一刀,利用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大量中国手机企业的资产被查封、罚款,甚至被迫出售股份给印度资本。



2022年,印度政府更是扣押了小米数十亿资金,并以“逃税”等各种理由对中资企业频繁发难。这一切都让中国企业意识到,在印度投资并不只是商业问题,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和地缘战略风险。

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远高于手机制造,涉及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系统、动力总成等核心专利技术。如果中国企业贸然在印度投资建厂,最终可能落入“手机行业的陷阱”——前期扶持,后期打压,技术被掏空,企业反遭排挤。



因此,中国政府这次未雨绸缪,果断出台限制措施,坚决不让印度通过相似手段窃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防范,更是国家产业安全的考量。

印度制造业为何发展不起来?

印度看似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但在制造业发展上却始终差中国一大截。这背后既有政策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矛盾。

首先,印度的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中国的制造业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高效的铁路、公路、港口和电力系统的支撑。



而印度的交通网络至今仍然混乱不堪,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成本高昂,使得企业难以高效生产和运输。许多跨国公司在印度设厂后,往往会遇到供电不足、原材料运输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2023年,一项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印度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4%,而中国仅为8%左右,显然,印度的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印度国内市场分裂严重,缺乏统一的商业环境。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国家,印度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的语言、税制和商业法规。



各个邦的法律不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时常在政策上相互掣肘,导致企业在不同地区运营时面临巨大成本和风险。在北方邦的工厂使用的技术工人,可能无法直接去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工作,因为语言不通,法律不同,甚至文化上都不兼容。

这种高度分裂的社会形态,直接导致印度难以像中国一样构建统一的工业体系。相比之下,中国早在改革开放后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商业环境。更致命的是,印度的高端人才大量流失。



印度的精英教育体系虽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这些人毕业后大多选择前往美国、欧洲等地工作,而不是留在本国参与制造业。如今的硅谷充斥着印度高管,而印度本土的技术型企业却寥寥无几。

硅谷十大科技公司中,有三家由印度裔CEO领导,包括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和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可讽刺的是,这些印度高管带动了美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印度本土的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却鲜有突破。



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培养了大量工程师,还通过政策扶持,将他们引导到本土企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更关键的一点是,印度政府和企业界缺乏长期投入研发的耐性。制造业的崛起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建设,而印度更倾向于投机取巧,想着“捷径”。他们希望用政策吸引外资建厂,甚至通过政策干预让本土资本收购外资企业,直接拿现成的技术,而不是踏踏实实地搞自主研发。



这种短视的做法导致印度制造业始终停留在“低端组装”阶段,无法形成真正的产业链。

莫迪的算盘失灵,中国新能源霸主地位稳固

印度想要复制中国的新能源奇迹,显然没那么容易。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还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电池技术、整车制造能力和智能驾驶系统。而印度在这些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缺少技术、缺乏成熟的供应链,更重要的是,其政策的不稳定性让外资企业望而却步。



此次中国政府果断出手,防止新能源技术外流,正是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不再让印度“坐享其成”。而莫迪政府面对这一情况,恐怕真的要“傻眼”了。原本设想中的“弯道超车”,如今变成了一场“镜花水月”。

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建立了完整的制造体系,印度却总想着走捷径,结果只会南辕北辙。与其一门心思盯着中国的技术,不如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市场整合的问题。否则,不管新能源风口有多大,印度都只能在外面看着,羡慕却无法真正参与。



新能源赛道,中国已经稳坐王座,而印度,恐怕还得再等几十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