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恰逢雨水节气,襄阳市汉水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穿天盛景·非遗华章”游园活动在汉江游轮及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民俗回归生活,非遗点亮春日”为主题,由襄阳市汉水文化研究会主办,吸引了数万市民自发参与,再现了古风民俗与自然交融的生动图景。
民俗为脉,自然为媒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独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襄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间情感。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汉水女神”的传说,据《列仙传》等古籍记载,郑交甫在汉皋台下偶遇二女解佩相赠的浪漫故事,逐渐演变为襄阳百姓在正月二十一沿江捡拾带有天然孔洞的“穿天石”,并将其佩戴为祈福习俗,象征对爱情、子嗣与幸福的追求。作为襄阳汉水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于2024年12月被正式列入湖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活化,民心所向
上午9时,随着悠扬的汽笛声响起,“汉江神韵号”游轮缓缓离岸,百余名游客登上甲板,开启了一段汉水文化溯源之旅。
游轮以“汉江女神传说”为主线,通过剪纸秀《非遗遇上穿天节》、汉服秀《汉韵石语》、彩扇舞《喊彩歌》、诗朗诵《写给穿天节》等表演,生动演绎了襄阳百姓代代相传的民俗故事。
文旅相融,春满襄阳
临近正午,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的野餐区逐渐热闹起来,市民们铺开食盒分享美食,民俗团队即兴表演《划旱船》《大头娃娃》《跑驴》等非遗节目,春风中洋溢着笑语欢声。
文化学者指出,这种“以俗为节、以节促游”的模式,既延续了传统民俗的凝聚力,也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人文温度。
几代人的坚守坚持,襄阳人的家国情怀。据悉,襄阳市将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通过“民众主导、活态传承”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自发性参与中焕发新生机。正如汉水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梅笑雪所言:“非遗的根在民间,唯有回归生活,方能生生不息。”
穿天节,作为襄阳特有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是一段鲜活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现代襄阳人内心文化认同的有力彰显。这一独具特色的节日,已然成为襄阳的一张璀璨文化名片,它承载着襄阳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凝聚着本地民众的情感归属,成为了“襄阳人自己的节日”最生动、最鲜活的诠释,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来源:襄阳融媒体经济生活频道
全媒体记者 兵戈
记者:何雯 通讯员:李文翰
摄影:李耀民 庄丽孙德声何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