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身处不同岗位

却有着共同的信念

用小家守护大家

为旅客的平安归途保驾护航

他们的故事温暖而有力量

用小家守护大家

“姑娘,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春运高峰,人潮涌动。长沙站站台上,轮椅上的老人紧握着客运员廖杉杉的手,一遍遍表达着感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廖杉杉微笑着将老人送上车,目送列车远去后,转身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廖杉杉,长沙站安检车间客运值班员,预备党员。她的丈夫王博,现任广九客运段京广动三车队列车长。经历两年相伴,今年他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也一起迎来婚后的首个春运。这个春节,廖杉杉和王博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度过。


“我们一人负责把旅客平安送上车,一人负责将旅客平安送回家,无缝衔接,我们的工作都挺有意义的。”王博笑着说。

廖杉杉每天需要根据车站的客流量、列车时刻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安检计划,做好现场盯控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当廖杉杉在安检岗位上盯控时,一名老人推着轮椅缓缓进入她的视野。她意识到,老人家可能需要帮助。

“我是要送我妹妹去她儿子家过年的,她一个人东西多。但是我也只能送她到这里,你们能不能帮忙把她送上车啊?”老爷爷说。

“您放心,没问题。”廖杉杉立刻用对讲机联系同事,两人分工把老人的行李搬运进站,并将老人带到爱心候车室内休息。随着列车进站,廖杉杉将老人送上列车,与车长做好交接。她还不忘给老爷爷打一个电话。


廖杉杉和王博一个在车站内,一个在列车上;一个在长沙,一个在广州。工作地相距700多公里,在节日工作的间隙,他们通过简短的信息互道平安、加油打气。

作为一名高铁列车长,王博忙碌于车厢之中。检查设备、帮助乘客安置行李、解答各类问题,无数次地往返,他只为确保旅客的旅途平安舒适。

“作为铁路职工,我们有用小家守护大家的决心。”廖杉杉与王博深知自己的职责,在这个不一样的春节里,他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确保旅客的平安归途。

共同守护广东“北大门”

2月10日10时,粤北山区的寒风掠过坪石站,广州车务段坪石车间坪石站客运值班员何民全身着制服,手持对讲机立在站台接K755次列车。

百米外的候车室内,坪石站客运值班员张美玉正搀扶一名拄拐杖老人:“阿伯,K755次在二站台,等会我扶您走绿色通道。”

坪石站,这个位于粤湘交界的三等小站,日均接发列车8趟,是南来北往列车进出广东的第一道“门户”。何民全和张美玉这对铁路夫妻迎来了共同守护广东“北大门”的第10个春运。


“K6532次列车进站。”对讲机响起。“客运员接车。”何民全与列车长完成交接。

此刻二站台的张美玉刚送走K769次列车,正在巡视站台的张美玉闻声抬头,与丈夫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这是他们当天为数不多的工作交集。


时针回拨至2014年。当东北姑娘张美玉第一次见到这个腼腆的广东小伙时,绝对想不到命运的红线会把他们系在粤北山区。

“当时只觉得他像块木头,就知道埋头背规章。”张美玉笑着回忆。而何民全却对那个寒冬记忆犹新。刚转岗客运员的他,每天追着师父请教业务,从电子客票核验到重点旅客交接,规章笔记塞满了工装口袋。

那年除夕,当张美玉把热腾腾的饺子端进行车室,何民全正对照着《客规》逐条标注重点,灯光下的侧影让姑娘第一次读懂了“坚守”的分量。


在坪石站的行车日志里,记录着这对夫妻10年间错位的轨迹。家庭相册中的空白同样醒目——女儿7岁生日宴上的蜡烛,永远有一支要留到父母交班后补吹;春节团年饭的餐桌上,保温盒里的饺子总是要分两次加热。

“张姐,母婴室的热水器好了吗?”“何哥,K769次移交的轮椅旅客到哪了?”……在旅客看不见的地方,他们的牵挂织成细密的网。


何民全从客运“门外汉”成长为业务骨干,张美玉的东北口音里渐渐染上粤北乡音,他们用四千多个日夜的接力守望,为千万旅客铺就平安归途。

这对在粤北山区扎下根的夫妻,把车站当成了第二个家,他们的感情故事像钢轨间的道钉,深深嵌入这片红土地。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记者 赵文煦 见习记者 陈乐晗 通讯员 李莹莹 潘梦冉 陈芊钎 韩文政

编辑:袁也

审核:戴舒婷

监制:赵灯

节后返程,这些细节让旅客直呼 “太暖了”

务工专列奔赴山海,满载希望开启新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