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军阀割据时期,由于各军阀为私利争斗,忽视了民众的生活困苦,因此人们对这些军阀普遍持有强烈的反感情绪。在这些军阀中,张宗昌因其声名狼藉而尤为突出。



据史料记载,张宗昌在主政山东期间,被指实行了严重的搜刮政策,个人生活也被认为奢侈堕落,因此得到了“三不将军”的绰号,即“兵员数量不明,财富数量不明,姨太太数量不明”。除此之外,张宗昌还被称作“长腿将军”和“狗肉将军”,这些称号反映出他在民众心目中不佳的形象。

普遍的看法是,这样一个人必然是缺乏文化教养的粗人,因为如果一个人受过一些教育,听过圣贤的教诲,了解一些礼义廉耻,就不会做出如此多的荒谬行为。



认为张宗昌完全缺乏文化素养可能是对他的一个误解。实际上,在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他在文化建设方面确实做出了一些贡献。例如,他主导建立的山东大学,至今仍然是该省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他还主持出版了《十三经》,这套经典著作的印刷和装帧质量都极为精良。

除了对文化教育的支持,张宗昌本人对书法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还擅长绘画。今天,我们将重点关注张宗昌在书法领域的成就。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对文字的识别和理解构成了书法的基础,显然,不识字的人无法进行书法创作;而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则是提升书法艺术水平的关键,因为达到一定高度的书法需要对六书构造原理和文字的起源有透彻的认识。归根结底,书法艺术是根植于文化之中的。

尽管我们不常听说张宗昌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但他那些幽默诙谐的诗句却广为人知,例如他对泰山的描述——“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以及对大明湖的描写——“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明湖上面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这些诗句虽然简单,却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的一定掌握和运用能力。



凭借这样的文化基础,张宗昌要想精通书法似乎不太可能。然而,据学者研究,张宗昌并非完全不识字的文盲,那些被广泛流传的诗句实际上也并非出自他的手笔。

张宗昌在童年时期虽然生活贫困,但他确实接受过一段时间的私塾教育。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获得了阅读和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

众所周知,私塾教育与科举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便到了民国时期,私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元素,书法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私塾学习期间,张宗昌通过描红练字,虽然时间有限,但他还是学到了基本的书写技巧。随后,他的生活经历了逃荒、劳作、从军等多重变迁,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自然难以专注于读书写字。但当他功成名就,再次提笔时,很快就找回了童年时的学习体验。

张宗昌的书法作品,行书带有宋代书法家的韵味,笔触湿润而富有弹性,字体修长且结构清晰,笔法简洁而不失节奏感,显示出他对笔法运用的熟练掌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除了行书,张宗昌的草书作品也广为流传。他的草书多为大字作品,笔力苍劲有力,字体壮硕而饱满,展现了一种宏伟和宽厚的美学追求。在张宗昌的草书创作中,还融入了一些章草的笔法,使得其作品在简约朴实中更添了几分沧桑之感。

尽管张宗昌并非职业书法家,加之其军阀背景和文化教育的不足,他的书法作品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以他的草书为例,部分作品可能显得过于张扬和粗犷。



对于张宗昌的评价,应由历史学家进行深入研究。这里所展示的他的书法作品,目的在于向公众介绍这样一位人物及其书法艺术,让大家认识到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创作了这样的书法作品。至于对其人品和书艺的评价,则留给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颇具特色,即便是出身行伍的将军,也能展现出不俗的书法才能,这一点确实令人感到意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