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从才人一步步成为皇后,最终登基称帝、建立武周,足见她政治手腕之高。他能“俘获”两代帝王的欢心,除了美貌之外,才情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对她的宫闱秘事感兴趣,忽视了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是一位“艺术帝王”。
学界认为,要论学晋人笔法之精准、书艺之绝妙,唐太宗和武则天胜过了赵佶、赵构父子。武则天不仅时常临摹宫内所藏古人法帖,还命臣子进献家藏真迹,临摹后再还回去,大名鼎鼎的《万岁通天帖》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武则天传世书法极少,“飞白书”《升仙太子碑》真假难辨且为碑刻,并不能真实展现她的水平,而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一件书法,经考证此作正是临摹武则天原稿而成,它就是小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据史籍记载,武则天一直有抄写经文的习惯。天授元年(690年),66岁的她正式登基建国,典礼持续了数日,其中有一项仪式便是由她亲自抄经为母祈福,这件书法便由此诞生。写完后她将原稿交给宫廷书法家程待宾、刘弘珪等人,再由他们钩填、临摹。如今,就只有敦煌莫高窟这一件得以保存下来。
这件作品全卷纵26.2厘米、横650厘米,总计200余行、5000余字,单字大小约1厘米,以小楷写成,是极为罕见的唐代书法草稿真迹,全卷完完整整、一字不缺,看成学习唐楷的绝佳范本,在美感上胜过了钟绍京的《灵飞经》。
这部作品字字细腻精到,取法严谨,下笔沉着,一丝不苟,将唐楷之严谨与经文之庄严完美融合,又克服了“状如算子”的单调感,神完气足。武则天小楷取法北齐写经体、虞世南、薛稷等人。
笔尖入纸,显露锋芒,行笔中锋,笔力逐渐加重,至收笔时回锋而出,形成“尖入钝出”的姿态,这样安排既保证了书写时笔法的丰富性,不会出现直来直去的情况,又兼顾了书写的速度。横画扎实,竖画挺拔,撇画轻,捺画重,转折处方圆并用,遒劲有力,各有其美。
此作结字端庄肃整,没有大开大合,平正的体势之中略带欹侧,如横画向右上倾斜,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有高低对比等,平和中带险奇,庄严中有活泼。中宫紧实,四面舒展,收放有度,动静结合。章法疏密有致,和谐自然,墨色浓淡均匀,精致典雅。
纵览全卷,每一个书写得非常细腻精到,无丝毫败笔,笔法丰富多变,气韵生动脱俗,被专家称为“国宝中的国宝”,可惜1908年被法国人伯希和带走,巴黎国立图书馆秘藏至今。将这部作品好好临摹,可以克服写小楷时出现的用笔单调、结构失衡、气韵板滞等弊病。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