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土特产”声名远播 返乡青年助力乡村变富变美(引题)

这些年轻人在白山松水间当“土专家”(主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物产丰饶的吉林大地,孕育着梅花鹿、人参、灵芝、桑黄、蒲公英等丰富的土特产。发展中的乡村特色产业,激发出东北乡村的勃勃生机与强劲吸引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北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寻找新机遇。他们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契机,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干,在白山松水间逐梦青春。

回乡创业、与鹿为伴,是90后王娇向往的生活。

王娇的家乡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这里被誉为“中国梅花鹿第一乡”。“家乡有好资源、好产品,我选择回家乡发展。”王娇说。

像王娇一样,越来越多返乡创业年轻人的底气,来自国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对青年人才发出热切召唤。

白山松水间的吉林大地,地貌类型和自然环境多样,孕育着丰富的“土特产”:梅花鹿、人参、木耳、灵芝、桑黄、蒲公英……如今,这些“土特产”声名远播,发展中的乡村特色产业,激发出东北乡村的勃勃生机与强劲吸引力。

近年来,一些东北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寻找机遇。他们凭借走南闯北练就的见识和能力,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生力量。

“鹿二代、三代”创业忙,小小蒲公英成就大产业

冬季是滋补的好时节,也是王娇最忙碌的时候。

春节期间,她在各大电商平台做促销活动,把系列鹿产品发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

鹿乡镇有2000多年的鹿文化传承和300多年圈养梅花鹿的历史。然而一直以来,当地的梅花鹿产业停留在养殖和初级产品批发销售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随着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当地急需走出依赖客商上门采购的传统模式,为鹿产品销售打开新空间。

老树也要发新芽。今年是王娇返乡创业的第11年,她看准电商给鹿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会,注册了公司,加入鹿乡镇大学生返乡创业联盟。除了扩大鹿场的养殖规模,她尝试引入“企业+基地+电商+农户”发展新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多户养殖户共同致富,吸纳200多人就业。

王娇是“鹿二代”,她的父母有着40多年的养鹿经验。在鹿乡镇的鹿乡大街两侧,有上百家鹿产品经营店,几乎家家都由年轻人负责经营。这些年,借着电商东风,回乡发展鹿产业的“鹿二代”“鹿三代”越来越多。他们在养殖和原材料产品批发销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业,积极与科研院所以及深加工企业合作,不断推出深加工鹿产品,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022年,《吉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实施,提出“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支持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鹿乡镇建起国家级鹿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梅花鹿特色产业小镇,鹿产品仓储、加工、物流、冻库、贸易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特色产业的兴起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推动产业发展。

蘸着东北大酱吃蒲公英的童年记忆,是85后创业者王昆对家乡的眷恋。在南方读完大学后,他回到家乡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十骑村,成为村里第一个返乡的大学生。那时,街坊邻居见到他,总会投来好奇的目光。

生于长白山脚下的王昆,从小就熟知各类中药材。返乡后,王昆做起中药材收购生意。后来他发现,家乡随处可见的蒲公英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易于推广,当地民众常将其根晒干泡茶饮用,有消炎去火之效。

经过市场调研,王昆选定蒲公英茶饮作为创业方向。一开始,王昆收购野生蒲公英,随着用量增加,他开始探索人工种植。那时,当地并没有人工种植蒲公英的先例,播种方式、株距设定等需要反复摸索尝试。

创业初期,一些老乡不看好这个项目,认为蒲公英根茶仅受本地人喜爱,外地人不太会接受。蒲公英生产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仅有6人加入。

实现蒲公英根茶批量生产后,为了提高蒲公英根茶在消费者中的认可度,王昆争取到工商、税务、商务等多部门支持,并经常参加全国各类展会。在香港的一次参展中,他3天卖出了数千袋,这让王昆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后,他又前往俄罗斯、韩国等国展销,逐渐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在开阔眼界、掌握市场需求后,王昆推出蒲公英系列茶饮。

“长白山地区积温低,黑土地水分足,产出的蒲公英品质优良,加工出来的蒲公英根茶口感醇香。”王昆说,家乡独特的气候和特产资源是他创业的最大优势。

目前,蒲公英专业生产合作社成员有500多人,蒲公英种植面积500多公顷,年加工1000多吨蒲公英,年订单额800多万元。

王昆的创业步伐还在迈进,近期他筹备打造蒲公英农业综合体,并计划发起成立蒲公英行业协会和蒲公英中草药研究所。助力家乡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他更为长远的目标。

“森林黄金、玉木耳”都抢到“碗”里来

近年来,吉林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参(中药材)、梅花鹿、果蔬、林下及林特”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努力向万亿级规模产业迈进。

目前,吉林省已成功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等七大“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有11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300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名录。

“品牌是农特产品竞争的关键要素。”深耕桑黄产业的张德智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中药材的药用价值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

桑黄作为一种中药材,被誉为“森林黄金”。8年前,30岁出头的张德智看准了桑黄的药用价值,辞去公务员工作,回到家乡从事人工桑黄种植项目。当时在吉林省,桑黄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为了能种好桑黄,张德智请来农业专家开展实验性培育。专家指出,长白山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桑黄生长。于是,张德智就在长白山脚下承包土地,在大棚里培育桑黄。从零起步,没有经验可循,一切只能靠摸索。为观察桑黄的生长状况,他吃住在大棚里。历经多次试验,两个大棚终于产出了优质桑黄,经鉴定可大面积推广。

为解决销路问题,张德智引进浙江一家医药企业,与之签订了购销合同,桑黄销售难题迎刃而解。

“家乡需要年轻人,也重视培养年轻人。”张德智说,桑黄种植资金投入大。在他犯难时,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先后给予他补贴资金,帮助他改善种植基地,建设大棚和保鲜库冷链系统。

如此的支持力度让张德智干劲十足。统一种植、采收、包装销售,集菌种、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桑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张德智成为吉林省桑黄产业的佼佼者。如今,张德智团队的桑黄种植大棚扩建到320栋,占地20多万平方米,覆盖周边22个行政村,带动当地700多名农民就业。

85后创业者张金朋,是最早一批种植玉木耳的人。他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了解到吉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研发出食用菌新品种玉木耳,通体白色,形似黑木耳,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当时玉木耳在全国市场尚属稀缺品种,返乡后他做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张金朋已成为全国玉木耳种植专家,与吉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一起,在吉林省推广玉木耳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并将玉木耳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份。

2024年,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张金朋在长白山脚下建起大型菌包厂,凭借当地气候与地理优势,培育包括玉木耳在内的多种菌包,销往全国。“玉木耳产业已从1.0版升级到2.0版。”张金朋说,2025年菌包厂正式运营后,将带动周边7个边境村的村民就地就业。

还有很多像张德智、张金朋一样的年轻人,他们返乡创业,甘当“土专家”,瞄准特色产业发展的契机,在白山黑土间逐梦。

投身乡村特色产业,需要耐得住性子

随着吉林省桑黄产业和玉木耳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众多年轻销售及电商人才纷纷加入张德智和张金朋的创业团队。

吉林省提出,促进十大产业集群要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完善产业链结构,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把产业发展红利反哺农民,促进共同富裕。

当下,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正从单纯的产品开发向产业整体发展转变,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的路上,返乡青年创业者在不断思考,如何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塑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农特产品深加工的技术研发并非难事,难在推广成本过高。”张金朋曾尝试将玉木耳制成饮品,但受资金限制未能如愿。他期待相关部门助力企业打造区域优势产品,加大对创业企业参展的扶持力度,并协助对接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

“投身乡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但需要耐得住性子。”在北京从事数年蜂产品开发的90后创业者李冠男,带着经验回到家乡吉林市,传承东山白蜜制作技艺,研发高科技品类蜂产品。

为了保护东山白蜜蜜源植物资源,李冠男在长白山余脉珠琦川,发起建立东山白蜜资源保护区。他建立企业订单制,与蜂农合作,并组织专家对蜂农提供专业培训,带领团队建立了270多个蜜蜂放养点和4万多个优势蜂群。

李冠男深入挖掘家乡历史文化,将“东山白蜜”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土特产”附加值与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已成为行业共识。

借助东北冰雪旅游热潮带来的客流量,李冠男将目光投向文化旅游领域,建起蜜蜂故事园和东山白蜜文化馆,将当地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蜂文化有机融合,2024年游客接待量超4万人次。

春节过后,李冠男忙着筹备招商会,为新一年蜂产品推广销售做准备。他计划再招聘数名大学生,“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更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

这些率先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期待能与更多同行者,一起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画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