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推出创新菜品样式、推进“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推动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建设大宗食材集中采购……昨日,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开启新学期。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教委和京城多所中小学了解到,今年春季新学期,本市聚焦校园餐工作推出多项新举措,不断提升校园餐质量,让学生在校吃得更加卫生、安全、营养、健康。

菜品有了新样式

探索研制学生“食谱库”

芝士肉松焗豆腐、五彩银鱼蒸蛋……昨天中午,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同学们一走进食堂,就发现新增的售卖窗口中摆了多种新菜品。

“开学第一周,学校每天会推出10个新菜式,丰富学生的选择。”海淀实验中学校长林伟明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的帮助指导下,新学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喜爱并且营养均衡的新菜谱,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的“食谱库”。为配合新菜品的制作,学校还计划新添置万能蒸烤箱、大托盘、中盘、铁板等厨具和餐具。

北青报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新学期本市将聚集提升校园餐质量,探索创新校园餐菜品样式,研究制定学生喜爱和营养健康兼顾的“食谱库”,制定完善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指导学校和家庭科学营养配餐,满足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需求。

作为此次新菜品样式的试点学校,海淀实验中学在开学前就完成了厨师培训和菜品试做。“此次联合研发了50道新式菜品,突出了烹饪技法改良、中西口味结合、食材色彩搭配、文化体验、健康和营养等特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严旭阳告诉北青报记者,研发新式菜品就是为了让学生爱吃。下一步将在试点的基础上,收集数据,优化菜品,逐步在全市学校推广。

供餐有了新模式

试点“中央厨房+微厨房”

开学第一天,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五年级的邓雯心无需再像往常一样自带餐具去上学了,由学校统一提供餐具。该校校长张桂芝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一喜人变化得益于市区教委和市市场监管部门新学期实施的“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项目,在这一新模式指导下,原本受空间所困的学校,可以将原来的粗加工间改为餐具洗消间,既解决了学生自带餐具的问题,又减少了学校食品安全的风险。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本市创新推动“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在东城区校尉胡同小学、体育馆路小学,西城区厂桥小学北校区先行试点,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统筹区内空间资源,由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微厨房则设置在学校内,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解决城区学校空间制约问题。试点经验还将逐步推广。同时,也推动企业自我革新,探索推进校园餐行业运营模式集约化改革。

“‘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模式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北京学生营养餐协会会长王清霞说,“由中央厨房企业集中采购、粗加工食材,学校微厨房减少了毛菜间、清洗间、切配间,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学校不再进行食材粗加工,也减少了厨余垃圾和污染,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成本。这一供餐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推广价值。”

采购有了新机制

推动大宗食材集采平台建设

寒假前,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食堂凭借多年来在营养健康食堂创建上持续发力,被评为“北京市学校营养健康食堂”。“这是对学校食堂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让这个牌子持续闪光。”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垂杨柳分校校长助理刘伟介绍,新学期,学校的智慧食堂系统即将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食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备餐,减少浪费。此外,借助系统内部反馈系统,食堂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师生对菜品的满意度情况,据此可以对“不受欢迎”菜品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创建工作由市教委联合市卫健委和市疾控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开展,目前全市已经有99家学校通过验收。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营养健康食堂不仅要求学校在学生膳食营养健康均衡、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要在食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北京将试点推行通过区域性自建平台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标准体系,严格供应商资质审核,加强校园食品抽样监测,为学校提供高效、安全、透明、优质的食材供应服务。

从这个学期开始,市教委还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推动大宗食材集采平台建设工作,引导学校自营和承包食堂实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探索建立完善区域性大宗食材采购平台。

文/本报记者武文娟

摄影/本报记者柴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