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8期 学术聚焦

【编者按】

中国国家画院作为集创作、研究、展示与收藏等职能于一身的重要艺术机构,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国艺术的重任。丰子恺先生作为现代艺术大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中国国家画院将在2月25日举办丰子恺先生作品无偿捐赠仪式。借此契机,《中国美术报》专访了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深入解读此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以及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


1962年,杨朝婴、杨子耘在日月楼看外公丰子恺作画

中国美术报

中国国家画院即将在2月25日举办丰子恺先生作品无偿捐赠仪式,促成此次捐赠的契机是什么?


刘万鸣:丰子恺先生是现代艺术大家,他的作品影响广泛且深远。我与丰子恺先生的嫡孙丰羽是多年挚友,在交往中,我们经常谈起丰子恺先生的人生阅历、艺术创作,其中涉及绘画、书法、文学、翻译等多个领域。自幼年起,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在报纸的边边角角发现他的画作,就会小心翼翼地剪下收藏。儿时的我,只觉得他的画充满趣味与幽默,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远不止于此。他的画作不仅幽默风趣,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思想,体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和独特的艺术思想。

几年前,我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丰羽带来了一卷由丰氏家族共同创作的手卷,希望我为卷首题字。手卷的第一部分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第二部分是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先生的作品,之后依次是家族后辈之作。整幅手卷的风格延续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特色,风格统一完整。由于对丰子恺先生的崇敬和与丰羽的兄弟之情,看到手卷时,我倍感亲切,认真题写了“现实、幽默、哲理、温情”,以表达我对丰子恺先生及其家族的敬意。这幅手卷曾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展出,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今该手卷仍由丰氏家族珍藏。

目前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社会上已不多见。去年,中国国家画院入藏了一批现代艺术大家的作品,在与丰羽先生的交谈中,我们自然就谈起关于收藏丰子恺先生作品的意愿。起初他并未明确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后辈对丰子恺先生作品的珍视,更是家属对前辈的敬重。但在后来的多次交谈中,他感受到了我对丰子恺先生作品的诚意,于是表示会将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当时我非常激动,深深向丰羽先生鞠躬表示谢意。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丰子恺先生家族的艺术传承,也让我与丰羽的友谊更加深厚。


丰子恺 爸爸不在家的时候

中国美术报

您如何看待丰子恺先生的艺术?

刘万鸣: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中国漫画的先驱,还精通文学、书法、音乐、出版,他翻译过俄、日、英三国语言的30多种著作,可以说,他是一位修养全面的大家。我阅读过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译著,20世纪80年代末,我上大学期间,他的译著《源氏物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也让我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丰子恺先生有着不凡的阅历,他少有大志,才情过人,勤奋过人,弘一大师是他的绘画、音乐老师,他的国学老师是夏丏尊,他与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又有着不解的艺术之缘。

丰子恺先生的绘画风格独特,他以一种文学化的绘画方式,将文学与绘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品常常以日常生活场景为题材,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将生活中的点滴情感融入其中。同时,他以画家的敏锐视角和文学家的深刻思考,对生活、人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深刻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通过简练的线条和人物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他的人物造型特征明显,甚至有时不画出面部五官,但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等肢体语言,观者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用人物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是丰子恺先生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先生特别钟情于儿童题材的创作,他的漫画作品大多描绘自己的孩子或身边儿童的日常生活趣事,作品中流露的天真温润,正是其善良天性的体现。作品在平凡中见不凡,曲高和众、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受到世人的青睐。


丰子恺先生生前所使用的砚台

中国美术报

此次捐赠的作品有哪些?后续学术研究有何计划?


刘万鸣前不久,我与丰羽达成共识,他决定将丰子恺先生的七件作品以及其生前使用过的砚台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这七件作品中也包括丰氏家族共同创作的手卷,可以说这是中国国家画院一次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收藏。为表示对丰子恺先生及家属的敬意,2月25日,中国国家画院将举办一场隆重且庄严的作品捐赠仪式,同时,中国国家画院也计划于今年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大师系列展——丰子恺先生作品展”,以作品加文献的形式,充分展示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艺术、思想,彰显丰子恺先生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将对当下我们新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展览期间,中国国家画院将举办丰子恺艺术研讨会,重点探讨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修养与成就,从多方面探究丰子恺先生绘画创作题材的源头、境界的源头。丰子恺先生以漫画闻名,但他的作品远不止于画作本身。漫画的趣味性、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他综合修养的体现。通过展览和收藏,不仅能欣赏他的艺术成果,更能深入地理解丰子恺先生对艺术与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化平凡为神奇,在方寸之间呈现大的境界。这正是丰子恺先生作品展览和收藏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研讨会探讨的学术方向。


丰子恺 炮弹作花瓶 万世乐太平 丰子恺家族藏

中国美术报

您自任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以来,不断推进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工作,继蒋兆和、刘开渠先生之后,又推动此次丰子恺先生作品的捐赠。对于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体系,您有何规划?

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肩负着引领艺术创作方向的重要责任。这种引领不仅体现在内容、学术上,更体现在对画家综合能力的高标准、高要求上。作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国国家画院的服务对象是国家。画家应具备主题性创作能力,而能否真正呈现主题性创作的内容、思想精神及艺术表现,关键在于画家是否具备家国情怀。在艺术创作中,“情”应放在第一位,对国家有一份真挚之情。基于这一点,画院画家更应对国家和社会持有高度的责任感。

当然,画家的综合能力除了技法的训练,更需要文化修养的积淀,要培养锻炼自己的心力、眼力,而这两者的提升离不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中国国家画院拥有美术馆和收藏部门,珍藏了一批现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但仅靠这些作品来提升新时代艺术家的心智和修养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大师经典作品存有一定局限性,甚至缺少一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此次丰子恺先生的七件作品即将入藏中国国家画院,将填补中国国家画院在艺术收藏相关领域的空白,这些作品也将成为艺术家们未来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助力艺术家修养的不断提升。


丰子恺 庆祝国庆 丰子恺家族藏

中国美术报

您为何如此注重画院的收藏工作?

刘万鸣:我之所以对丰富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如此执着,是为了提升画院创作的水平。古人讲“近朱者赤”,虽然其他博物馆藏有大师的艺术精品,我们也有机会观摩学习,但与本院收藏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他人收藏与身边收藏的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是存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传统文化中似乎可以用“气”的概念来解释——与作品朝夕相处和偶尔观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师的作品常伴我们左右,日积月累不仅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更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镜子,它们会时刻提醒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督促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从中国国家画院现在以及未来的收藏来看,我们最大的期望是能够不断引进艺术大家的代表性经典作品,因为这样才能引领我们的艺术创作向往经典、学习经典、成为经典。■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