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比亚迪用一场技术发布会,为旗下大部分车型配备了高阶智驾,开始普及“全民智驾”。其他车企会不会跟进?智驾竞争会成为今年竞争的主旋律吗?本期《刨根问底》我们继续邀请了行业专家张君毅,和海哥老任聊一聊。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比亚迪智驾突围

另一种「价格战」

新一年的竞争刚刚开始,比亚迪就以“10万元级高阶智驾”为突破口,再次搅动汽车行业。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其智能化短板,更将智能驾驶的门槛拉低至主流消费市场。与此同时,长安、奇瑞等车企也在加速智能化进程,行业竞争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比亚迪此次推出的10万元级高阶智驾系统,首次将这个功能下沉至经济型车型。此前,高阶智驾多搭载于20万元以上车型,依赖激光雷达等高成本硬件,而比亚迪通过算法优化与规模化优势,将硬件成本压缩至千元级,开创了“高性价比智驾”先河。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过:“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尽管比亚迪凭借混动技术稳居全球销量前列,但智驾领域没有处在第一梯队。

此次布局,比亚迪在智驾技术方案基本明确之后,全面发力,凭借自身的规模化优势,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既是补足短板,也是快速积累数据,为技术迭代奠定基础的举措。

比亚迪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研端到端智驾模型,另一方面联合华为、Momenta等供应商开发适配方案。此次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按硬件配置与功能场景区分,旨在覆盖从基础L2辅助驾驶到高阶城市NOA的全需求谱系。

全民智驾

其他车企会跟进吗

在积累了成熟的研发实力和原始数据之后,比亚迪的“价格战”升级为“技术战”,迫使竞争对手做出选择。


事实上,还有些车企一直以来,都在提升自身的智驾实力,如小鹏、理想等。小鹏将城市NOA下放至MONA M03这样的15万级车型,理想则聚焦“全家桶式”智驾体验,以闭环数据提升模型精度。

而有些传统车企如吉利、奇瑞等可能选择差异化路线,在细分市场保留技术独特性,避免全盘卷入成本竞争。


同时,激光雷达、摄像头等硬件供应商迎来爆发式需求,国产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1,500元以下。然而,规模化背后是利润压缩风险,且车企对“数据闭环”能力的要求,迫使供应商从单一硬件提供转向“算法+数据”综合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在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盈利目标的影响下,跟进全面智驾的车企并不会太多。因为,技术投入和品牌形象并不总是划等号的,豪华品牌如何保持尊贵感,普通品牌如何影响消费者认知,将是接下来车企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何影响

用户的智驾认知

尽管车企将智驾作为核心卖点,但用户实际使用率仍待验证。例如,L2级辅助驾驶功能(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因提升安全性广受认可,但城市NOA的复杂场景适用性、人机交互流畅度仍需时间检验。

但我们认为,普及智驾归根结底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首先,智驾零部件产业能够扩大规模,有利于中长期发展。其次,大量数据的积累有助于软件的开发迭代。对外,同样有助于中国汽车品牌形象的提升。


智驾普及需要伴随用户教育,比亚迪若想实现“全民智驾”,需在功能推广的同时,强化安全使用指引,避免技术滥用引发事故。技术普及的挑战不仅限于市场。

L3级自动驾驶面临法律权责不清、保险体系缺失等难题。如果计划在2025年实现L3量产,需推动政策完善,并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专属险种。


此外,数据生态的整合成为胜负关键,比亚迪需打通多品牌数据壁垒,构建统一训练模型,而新势力凭借单一产品线的高效闭环或占据迭代优势。张君毅提到:“智驾的终极竞争在于数据应用能力,闭环数据才能让模型越‘开’越聪明。”

比亚迪的“10万元智驾”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行业洗牌的导火索。短期看,价格下探将加速智驾普及;长期看,数据生态、法规完善与用户教育才是决胜关键。

正如海哥所言,“汽车行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盲目跟风或固守传统均非良策。这场变革中,唯有基于自身定位,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腾易研究院周丽君:任何一个数据都是错的!

DeepSeek大模型上车,对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