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视角做有温度的汽车新闻
年后汽车行业的最大热点,非智能驾驶莫属。甚至可以说,中国新能源的上半场基本走完,从2025年起,将开启智能化的下半场争夺战。
蛇年春节一过,先是长安、比亚迪两场智驾发布会引发全网热议,其中,比亚迪将高阶智驾打入10万市场引起非常大的轰动效应。
一时间,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如火如荼,包括余承东、魏建军、何小鹏等都先后发微博讨论此事,余承东表示:“凑活能用和好用并安,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魏建军则直言:“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言语中的对立已经十分明显。
网友对于吃瓜也是十分热衷,有人认为:“10万的智驾的确不太让人放心”;也有人认为,“入门级车能上智驾对用户是受益的,在普及智驾方面,比亚迪的确干了件大事”;当然,也有人表示:“友商这么应激,看来的确被比亚迪干急了。”
老实说,我能理解余承东的情绪。
举个我春节回乡的见闻:从前江西赣南的脐橙因为口感清甜、鲜美多汁畅销全国,但近几年因为一些资本入场,为了牟利用特殊手段加大产量,虽然价格低了许多,但导致赣南脐橙的形象严重受损,去年赣南十八县许多地方的脐橙滞销卖不出去。
智能驾驶也是一样,虽然价格打下来了,但如果因为对其他产品的使用体验影响了普通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观感,最终受到影响的是所有智能驾驶的口碑。
当然,即便比亚迪的智驾体验不错,最终消费者也会认为,既然10万可以享受,为什么还要为华为30万+的智驾买单?
无论如何,友商都是受伤的一方。
当然,不论友商有什么情绪,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回应,在比亚迪喊出“全民智驾”口号的第二天,小鹏汽车股价下跌 5.9%,吉利汽车股价下跌 7.2%、特斯拉美股下跌15.15%、蔚来美股下跌5.39%,背靠华为股价一直飞升的赛力斯当日最大跌幅也超5%,市值蒸发逾50亿元......
必须承认,比亚迪一举上市21款智驾车型,并将智驾打入10万内的市场,在某种程度商已经完成了对用户智能驾驶心智的再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价格战已经卷到了智能驾驶领域。
但友商显然也没有坐以待毙——吉利称将于3月初发布重磅的AI智能化战略;华为与广汽合作的首款车型曝光,有望搭载华为的高阶智驾;华为与上汽达成合作,将推鸿蒙智行第五个品牌“尚界”;何小鹏拜访任正非,随后副总裁透露新产品将与华为深度合作.......
一连串的合作消息爆出,再次印证了那句,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即使是对汽车行业不甚关注的网友们应该也都知道,上汽、广汽、小鹏都与华为有过“过节”。
2021年,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抛出“灵魂论”引发关注,彼时他称“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不接受任何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多是合作。”
很长一段市场,许多国企央企高管被采访时都会被问及“如何看待灵魂论”,以此来评判华为的号召力。
而广汽,实际上早就2021年就与华为达成了合作,并成为了北汽、长安之后,第三家采用“HI模式”与华为合作的车企,然而在2023年双方合作崩盘,备受期待的“AH8项目”从联合开始变成自主开发,此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彼时,外界对此合作“生变”的却各原因也各种猜测,最可靠的原因是双方都很强势,对于项目话语权没有达成一致。
而何小鹏本人也曾因为AEB的问题与余承东在网上对线。去年3月,何小鹏曾说过:“小鹏与华为在共同赛道上努力,各有优势,都非常优秀。”并强调“小鹏汽车更专注于自动驾驶,只与少数合作伙伴合作,因此更有能力形成战斗力。”
体面,但也暗藏锋芒。
曾经的三对“冤家”,如今“握手言和”,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向市场妥协。
2月12日,有媒体公开了一组广汽与华为GH项目首款车型的谍照,该车为一款MPV车型。照片显示,该车的车身轮廓与现有广汽旗下MPV车型传祺M8(参数丨图片)和传祺E9类似,车顶还配备了一颗激光雷达。车的轮圈中央能看到广汽的“G”字LOGO。
根据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1月发文表示,广汽集团第六届董事会第7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GH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投资设立GH项目公司(暂定名,以登记注册为准),注册资本为15亿元。同时,他还并透露“双方已经开始联合办公,首款产品将是定位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
从去年11月30日,广汽和华为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宣布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到今年1月14日,确定设立GH项目公司;再到近日首款车型曝光,可以看出此次双方推进合作的意愿都很强。
广汽现阶段的确需要借助华为的声量和用户影响力重回主流阵营。与华为的合作,既能让广汽在新能源领域有所突破,也能为广汽重塑向上的品牌形象。
当然,对于双方的合作,外界还有许多疑问,比如,目前昊铂境遇不好,为什么不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赋能昊铂品牌?比如,不同于鸿蒙智行的合作模式,广汽与华为的合作由车BU团队操刀,能否得到华为资源倾斜还是个疑问。
而相比于广汽合作的神秘性,华为与上汽合作将采用“智选车”模式已经确定,也就是说华为将深度参与到整车的定义、设计、研发和销售等环节,而不仅限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双方合作之后,也将诞生鸿蒙智行的第五个新品牌“尚界”,该品牌将主攻年轻化中高端市场,定价预计在17万到25万元之间。
有消息透露,尚界的首款车型将基于上汽飞凡汽车的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核心在于华为电子电气架构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虽然外观设计可能保留飞凡汽车的原有风格,但智能化升级将成为这款车的最大亮点。
换言之,尚界的到来,有望将鸿蒙座舱和ADS智能驾驶系统下放到20万以下的汽车市场。
因此,华为与上汽的合作,被业内许多人认为是鸿蒙智行实现规模化运营后,正式向下沉市场进军的开端。
要知道,此前华为的“四界”覆盖了从23万-100万级别的市场,对于大部分主流消费者来说,总体还是主打高端、旗舰的定位,有点遥不可及,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必然要向中低端市场进军。
“尚界”的出现,让不少人开始期待——华为有没有可能跟比亚迪一样,把智驾打到10万级市场?
理性来看,现阶段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合作的车型之所以都主打高端,是因为华为前期在智能化和电气化架构方面投入了几百亿的成本,导致配套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没有下探的空间。
余承东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30万元以下的智驾车型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在去年鸿蒙智行的直播中,余承东还说智界R7卖一辆亏两万左右。
另一方面,华为近几年致力于打造高端品牌形象,通过高质量和创新技术提升品牌价值,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竞争,无论是对5G、芯片的研发,还是其主打的手机、手表、电脑等产品线在同级中都属于高端定位,且得益于华为强大的号召力,有非常好的销量表现。
从企业盈利和品牌形象管理的角度来看,华为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向中低端市场下沉。
然而,市场总是在变化的,鸿蒙智行目前的压力其实不小。
“四界”中目前真正上量的只有问界,智界刚刚开始起色,享界的销量还不尽如人意,尊界虽然还未上市,但百万豪车的定位已经预示着它在销量上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为也不是没有进军下沉市场的可能。
毕竟,去年余承东还说鸿蒙智行的资源仅能承担四家,彼时所有人都以为不会再有其他“界”了,但如今又有“尚界”品牌上马。
这说明,市场变化莫测,一切皆有可能。
与小鹏的合作也充满悬疑。2月12日,元宵节当日,何小鹏发布了一张与任正非的合照,并表示:“今天很荣幸向任总学习交流。无私,睿智,大道至简地给了很多在科技,企业,文化,治理上的思考和建议。”
随后,微博认证为小鹏汽车副总裁的“托马斯电火车”透露,小鹏今年的新品和华为有深入合作。
对此,华为方面并没有回复,而且因为当日一同拜访任正非的还有其他智能化领域的大佬,所以不少人认为这不能作为双方合作的证据。要知道,小鹏本身也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走的是平价高配路线,与华为如何合作是个疑问。
作为高端智驾领域的“领头羊”,摆在华为面前最直接的挑战: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成本和定价问题,另一个就是“五界”发布后,华为要如何分配资源,一众合作车企又要如何在同一类合作模式下找到自己的个性化定位?
一碗水端平?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当“五界”面临抢资源的困局时,华为的选择和应对之策将决定未来鸿蒙智行的发展。
有人说,人均华为,等于没有华为,当华为的合作伙伴不断增加,车企与华为合作的优势也会被削弱。因此,对于合作车企而言,同样必须考量成本、投入和回报的问题。
当下,智能化下半场的战役才刚刚开始,鹿死谁手还不好说。但对于诸多想要活下来的企业而言,只有自研,才是在竞争中获胜的不二法宝。
把“宝”押在别人身上,终于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