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抛弃钢琴时,连音阶都不留。
2024年9月,钢琴界“劳斯莱斯”施坦威申请破产,震动全球。
而在中国,海伦钢琴年度预亏超8000万元,珠江钢琴亏损同比暴增3000%,艺术培训机构倒闭潮席卷北上广深。
这场崩盘并非偶然——中国钢琴年销量从巅峰期的40万台骤降至15万台,行业规模缩水62%。
曾经象征中产身份的钢琴,正被年轻人贴上“过时奢侈品”的标签。
更残酷的数据藏在财报里:珠江钢琴存货高达12.98亿元,相当于其两年营收总和;
海伦钢琴毛利率跌破20%,期间费用率却飙升至营收的123.6%。
当琴键蒙尘、琴行转租时,一个时代的消费图腾正在瓦解。
其实施坦威申请破产之前,去年1月份就有钢琴厂老板在微博上痛哭发声,称有一半同行倒闭,而自己再也撑不下去,冲上热搜。
抖音数据显示,“#钢琴闲置”话题播放量超5亿次,二手平台钢琴成交价跌至原价3折。
原来一架4万-5万的钢琴,在二手市场打“骨折”,仅售5000元,甚至还送钢琴凳等配套,照样无人问津。
不仅钢琴售卖迎来寒冬,钢琴老师也是“门庭凋零”。
有资深钢琴培训老师称:
“10年了,物价一直在涨,但钢琴老师的课时费从没涨过,而且现在为了留住生源,都要哄着孩子和家长上课。”
还有的钢琴老师说,自己有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了每学年的授课情况,从2022年的一年授课597次,到2023年的275次,授课频率直接腰斩。
据统计,2023年艺术类课外培训监管收紧后,北京钢琴考级人数骤降43%。
钢琴考级热退潮,钢琴厂、琴行、培训机构就像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
钢琴的热潮,在20世纪正式吹向东亚。
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产销市场,每年大约生产40万架钢琴,超过70%的产量由本土购买。
最终这股风也吹向了中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钢琴家郎朗与小女孩演奏的曲目《星光》,优雅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发光的样子,成了无数家长心中对孩子的念想。
而这股对钢琴的狂热,随着艺术生中考加分政策的颁布,完全具象化。
那时候无数家庭为了买一架钢琴,甚至不惜花费一年的薪资,然后将钢琴像菩萨一样,供在家中。
钢琴入门简单,考级快,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灵活度,促进大脑发育,还可以培养优雅的气质。
如果能培养出一个“郎朗”,那更是直接跨越阶层。因而,钢琴成为众多家长的首选。
当时钢琴培训机构有多火?
2016年,一位刚从师范音乐系毕业的大学生,入职于南京一家钢琴培训机构,一周25节课,一个月收入便可达到6000,比当时一般的文员工资都高。
而钢琴老师的供不应求,旺盛的利益驱使着半道出家的钢琴老师不计其数。
许多自称是“毕业于某某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之前却可能是一名销售、前台、幼师,他们花几千块钱参加音乐学院的外包培训课,为自己套上学历的“外衣”,便出来授课。
但本质上,他们只是“略懂皮毛”。
不仅钢琴教师滥竽充数,当时的琴行与钢琴厂家也迎来了暴利期。
钢琴的传统销售模式,是层层分销,厂家→总代→省代→琴行→消费者,每层加价30%。
一台3万的钢琴,最终抽成竟然可以达到1万。
很多琴行给小品牌的国产货套上高大上的外衣,“贝多芬钢琴”“哈农钢琴”“车尔尼钢琴”,洋气的名字,内里却可能是低劣的品质。
饶是如此,依然抵挡不住国内钢琴销售热潮。
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三年间,中国每年的钢琴销量高达40万台。
中国最大的钢琴制造产业集群——湖州市,最红火的时候,有100多家钢琴生产企业日夜赶工。
但自从中考政策取消了艺术类考试加分后,钢琴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今,湖州100多家钢琴厂商,只剩下一成不到,90%的厂家要么倒闭,要么转行。
加分政策取消,几乎所有的家长孩子们也都松了口气。终于不再去“卷”钢琴考级了,大家都解脱了。
彼时,为了考级,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摇摇欲坠,家长连打带骂,孩子哭着练琴,家里鸡飞狗跳。
因为国内的授课方式是老师“布置作业”,然后学生回去练习,之后回课。
在考级的压力下,多数钢琴教师十分严厉,而家长为了不浪费高昂的课时费,只能逼孩子学下去。
有家长苦笑着说:“投入10万,换不来孩子一个笑容”。
考级退潮,这件事影响的不仅是教培行业,更是给钢琴市场按下了暂停键。
毕竟如果不以考级为目的“学钢琴”,没有几个普通家庭愿意投资钢琴这个“中产三”之一。
有家长算账:一架3万元的钢琴,需孩子每天练习2小时、持续10年才能“回本”。
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失衡,让钢琴沦为“最亏本投资”。
如今,远离了市场价格乱战和功利教育之后,“乐器之王”钢琴已经逐渐回归最初的属性。
当施坦威破产文件签署时,其博物馆里那台1876年世博金奖钢琴仍在鸣响。
这像极了行业的隐喻——钢琴不会消失,但必须重新定义价值。
海伦钢琴们需要的不是悲情,而是断腕勇气:
关闭80%传统产线,将资源投向智能硬件;砍掉层级分销,用D2C模式直面消费者;从“造琴者”转型为“音乐服务商”。
崩盘不是终章,而是产业进化的阵痛。
当钢琴放下百年身段,真正融入数字文明时,那些失落的音符,终将在新时代的乐谱上重新跳动。
参考资料:
1.虎嗅|中产梦醒,钢琴崩盘
2.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钢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3.文化纵横|不卷钢琴的中国家长, 暴露了一个教育投资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