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开埠即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20世纪初,租界西式住宅与中式弄堂相邻,外国文化渗透,形成独特社区氛围。改革开放后,从古北到联洋、碧云社区,上海各区域国际化社区涌现如星罗棋布。


然而回溯往昔,90年代初傲居在南京西路门户的上海商城,绝对算得上是上海第一代现代化国际社区的雏形和标杆。 它以卓越的综合布局、丰富的业态和超前的服务理念,聚集了众多海外精英,他们在此生活,寻求事业的发展。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国际社区”的典范,和其他社区不同的是,上海商城的设施、服务不仅日新月异,而居住在里面的人更是来自世界各地、国籍多元,并逐渐处成了一个超级大家庭。

互相包容,小小世界

上海商城的国际化,几乎难以复制。

尽管当下,商场综合体配套公寓住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撇开南京路黄金地段不说,单单在一栋大楼里,居住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居民,这已是属于极其罕见的现象。

如此迥异的租户背景,对于上海商城的物业管理团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日常,上海商城的工作人员需要随时响应,第一时间解决住户的各种“麻烦”,如水管漏了、新家具体积过大无法入户、小猫走丢了、需要更多娱乐设施等等……大事小情事无巨细都等着他们一一“摆平”,而“英语”就成了公寓里的通用“货币”。当然也有一些住户的英语不那么好,所以工作人员的小语种能力也日渐提升,日语、法语,德语、荷兰语甚至阿拉伯语,多多少少都有涉猎与掌握。

除此之外,为了“黏合”不同国籍人士的邻里关系,上海商城每年都会定期举办重大节庆活动:一到春节,别具特色的“元宵节”活动便闪耀登场,舞狮子、红灯笼、包汤圆……“恭喜发财”、“新年好”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时的露台则是一派鸿运高照、喜庆祥和的模样;到了九月,夏日BBQ派对如期而至,所有人都会聚集到八楼露台,乐队、烧烤、蛋糕、抽奖……这里又瞬间变成了露天音乐会。


“这个露台,也可以说是上海最早的星空露台”。上海商城的工作人员指着两边,可以看见这里正是通往上海商城办公楼、酒店、公寓的重要交通“枢纽”,日常住户们可以在此遛狗、晒日光浴或是喝咖啡、烧烤。这里空间宽敞,视野也极为开阔。不仅有葡萄藤架遮阳挡雨,还有一个小型的游艺设施,供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近期,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宠物入住需求,这里又修缮起了适合主人收集猫狗粪便的设施。

而露台的风景,放眼整个上海滩都算是顶流的存在,正前方是俄罗斯建筑风情的上海展览中心,楼下是车水马龙的南京西路,东边则是被外滩、陆家嘴的现代化高楼环伺,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很多住户都喜欢在这里感受LaLaLand的绮丽梦境与美好。

互相串门,成长乐土

随着时代的变迁,“邻里串门”早已成为上个世纪被人怀念的记忆符号。但你肯定想不到,这一充满人情味的文化传统,却在上海商城里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公寓房门的“门禁卡”,并没有对应楼层的功能,意味着你可以坐着电梯到任意一层,这为租户们互相串门提供了方便。时间久了,邻居处成了亲人,隔三岔五的预订一个活动室,每个家庭拿出一道拿手菜,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Potluck”百乐餐轰趴。想象一下,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中餐、日料、韩餐,甚至是黎巴嫩和意大利美食……简直堪比联合国一样的待遇。


而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似乎比其他地方的人,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国际视野。孩子们是最容易相熟的,他们似乎有种天然的沟通能力,无论来自哪个国度、地区,遛一次狗就能处成好朋友。

他们天然地向世界敞开自己,文化、心灵、友谊就在一次次玩耍中建立了起来。在上海商城公寓里,你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在楼道里穿行,他们会自成一派组织一个小乐队,也会相约去阅览室一起看书,或者预订一个会议室,共享一个家庭教师学习语言或者新的技能。

互相帮助,不分彼此

如果说,玩在一起,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那么,困难的时候有人扶一把,才是真正发挥邻里力量的时候。

据上海商城的工作人员透露,在这里邻里互助可以说是最稀松平常的事了。日常,尽管租户会习惯性的,只要有事就找工作人员,但必要时候,隔壁邻居的响应速度可能更及时。

上海商城老员工Linda说,曾经有一个住户,平时是两代人同住,但有段时间儿子出差在外,老人在家突发疾病需要紧急就医,正巧被前来串门的邻居及时发现,迅速呼叫救护车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危机。


据悉,上海商城的酒店式公寓可分为长租和短租,而长租的租客中70%以上均为外籍人士,并长期栖居于此。如果说温暖、友善是国际邻里关系中的润滑剂,那么快乐可能才是住户们心甘情愿,长期在此定居的幸福真谛。在这个充满包容和温暖的社区里,人们跨越国界,相互尊重、理解和帮助,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上海商城,以其独特的国际社区文化和不断迭代的现代化设施,成为“魔都”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典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