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歙县北岸镇瞻淇村非遗鱼灯民间艺人与育鸿学校师生互动,进行表演。通讯员 吴建平 摄
为看一条“鱼”,奔赴一座城。
前不久,美团旅行公布的2025年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中,“去歙县看鱼灯”排名第五。去哪儿旅行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春节假期,歙县酒店订单量增长3倍,入围增幅最高的Top10县城。
徽州鱼灯,成了歙县新春集聚人气的“流量密码”。
800年鱼灯有了新玩法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正月十五,细雨霏霏,但大山深处的歙县汪满田村,村民和游客共舞鱼灯的热情丝毫未减。夜幕下,绚烂的烟花点亮天空,铿锵的锣鼓响彻山谷,在众人的簇拥下,大大小小的鱼灯游动在街头巷尾,场面蔚为壮观。
当天,在千年古村落歙县瞻淇,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游客,也手持一盏盏栩栩如生的小鱼灯,紧随在鱼灯表演队后面,把“流动的鱼灯国画”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春节前夕开始,歙县各地舞鱼灯活动此起彼伏,把藏在鱼灯里的浪漫融入了独特的徽州年景。
“瞻淇舞鱼灯有800多年历史,一直是村民们自娱自乐的年俗,早些年因年轻人外出务工,这一传统年俗时断时续。这些年许多地方的非遗火爆出圈,给了我们很大启发。”2021年,瞻淇村村民郑冬蛟放弃在外务工,回村接手了逐渐凋零的鱼灯队并担任队长。在县镇村的支持下,郑冬蛟拉人头、搞培训,开直播、接商演,积极“复活”瞻淇鱼灯,让更多的游客有机会体验这一传统非遗的独特魅力。
“鱼灯的传统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学。”瞻淇鱼灯非遗代表性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汪观海介绍,随着鱼灯名气越来越大,到村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许多年轻的村民也纷纷接过“接力棒”,主动参与鱼灯的制作和表演。
“90后”汪宇昉是瞻淇鱼灯最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音乐教师。工作之余,他沉浸在鱼灯制作技艺里,在村里创办了“望鱼坊”工作室,开发鱼灯相关的文创产品,还把鱼灯带进了学校“第二课堂”。
“老一辈人都会做鱼灯,打小时起就觉得有鱼灯的年才算是完整的。从事鱼灯制作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汪宇昉说,如今,瞻淇鱼灯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从宣纸到灯笼布、从蜡烛到彩色灯泡,更适合场景化展演。
“我们的鱼灯,从村里演到了网络上,给瞻淇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农闲时制作鱼灯售卖,有四成左右的村民专职从事鱼灯制作。2024年,在鱼灯经济带动下,瞻淇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70万元,比上年增长四倍。
今年,文旅部非遗司联合抖音公益发起非遗贺新春活动,选取徽州鱼灯作为春节非遗民俗重点推介,其中春节期间抖音话题“遇见千年鱼灯”,播放量突破4.6亿次。在首个“非遗版”春节加持下,仅瞻淇村春节假期就接待游客7.3万人次,同比增长457%,同步带动了村里的餐饮、民宿等生意。
打造徽州鱼灯特色IP
1月10日晚,以鱼灯为主角的瞻淇“村晚”热闹举行,在2个多小时的网络直播中,仅郑冬蛟的直播间就涌入了274.7万观众观看。
瞻淇鱼灯一夜间成了“现象级”爆款,看似偶然,其实有迹可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过年期间,喜庆的徽州鱼灯不仅应景,烘托节日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徽学会理事许琦看来,徽州嬉鱼灯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也是向外界展示属于徽州的特色年味。
歙县文旅体局局长吴炯介绍,自古以来,歙县汪满田、瞻淇、渔梁“三盏鱼灯”较为出名,现在分别是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0年,在上海读新闻专业的大四学生解修远回到家乡,为汪满田拍摄了鱼灯纪录片《不嬉不行》,荣获搜狐全球华人纪录片盛典的“最佳文化传承纪录片”奖项。
从纪录片到年俗贺岁片,再到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非遗鱼灯表演视频登上热搜,火爆“出圈”的汪满田鱼灯,让精明的徽商后代发现了打开相关产业的新玩法。
近年来,歙县挖掘徽州鱼灯的文化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和口述资料,举办鱼灯文化节暨鱼灯制作技艺创新大赛,开展鱼灯IP形象设计、鱼灯故事微视频分享、“鱼跃徽州”旅游线路推广等系列活动,让鱼灯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当代生活。
吴炯介绍,歙县整合现有民间鱼灯表演队伍,成立15支近千人的专业演艺团队,并融入体育、舞蹈等元素,让鱼灯表演更具观赏性。截至目前,歙县鱼灯参加全国各地的商演及传统灯会100余场,带动营收近1500万元。
聚焦数字产品是歙县打造鱼灯IP的重要抓手。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鱼灯元素被广泛植入影视、动漫、网游等现代科技和数字文旅产业,全网首部鱼灯题材微短剧《有种年味嬉鱼灯》于今年春节上线。“徽州鱼灯现在很火,热门游戏‘江南百景’‘问道手游’‘桃源深处有人家’,动画片《海底小纵队·中国之旅》(第二季)中,都有徽州鱼灯的身影。”“00后”游客彭智浩说。
走进徽州古城“大鱼神灯”文创馆,以“锦小鲤”鱼灯IP形象开发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大年初一到初七,来店里的游客特别多,销售额突破了20万元,而且人气一直延续到现在。“大鱼神灯”文创馆负责人吴飞告诉记者。
一条鱼“火”了一座城。据歙县文旅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仅鱼灯及衍生文创产品销售额便达120余万元,成为文旅消费的“第二增长点”。
怎样从“爆红”走向“长红”
今年春节期间,抖音联合瞻淇村举办“我要办村晚”活动,鱼灯亮相抖音村晚;华为Mate70红枫影像拍摄汪满田鱼灯;霸王茶姬与黄山文旅联动拍摄汪满田鱼灯宣传片......
徽州鱼灯,源源不断地涌入了跨界合作。
从歙县山村的传统民俗转化为覆盖黄山市全境的文化符号,从“节庆限定”升级为“全年可触”的文旅场景,鱼灯打开了“非遗+”的无限可能。然而,一系列挑战也摆在了徽州鱼灯的面前。
大年初二,只有250个车位的瞻淇村,一下子涌入2.6万辆自驾车,导致乡村公路和高速公路同时堵塞六七个小时。在汪满田村甚至徽州古城等地,但凡有鱼灯表演,无不人头攒动、车位难求。
除了鱼灯主要表演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有待改善以外,徽州鱼灯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亟待解决。
近些年,随着徽州鱼灯的“出圈”,市场上出现了仿制的徽州鱼灯及其文创产品,一些外地商演团体也开始模仿徽州鱼灯“走秀”。
“目前有众多品牌方与徽州鱼灯联动,但大部分均未取得授权,需要在徽州鱼灯‘数字内容’‘实物商品’等方面探索授权经济,打通与企业合作、与商品联名的转化路径。”歙县副县长徐涌驷告诉记者,县里正推进“三盏鱼灯”所在镇村共同成立歙县鱼灯协会,整理鱼灯表演、鱼灯历史溯源、鱼灯防伪标识等内容,开展徽州鱼灯非遗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课题,制定歙县非遗鱼灯溯源体系和行业标准,申报知识产权和地理标识保护,强化品牌维权意识。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汪满田鱼灯商标仅授权给国内某服饰企业用于旗下童装等品牌联名设计、展陈、销售,去年村集体就实现分成收入4万元。”汪满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胡健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歙县已成功注册“锦鲤瞻淇”“汪满田鱼灯”等39个商标类别及相关衍生产品,开发鱼灯特色文创系列产品100余种。
“过年期间,我身边很多朋友都下载了以徽州鱼灯为原型的微信表情包、鱼灯视频彩铃,手机拜年时‘抬头鱼灯、低头鱼灯’,特别萌也特别喜庆。”市民王靖建议,歙县可通过打造中国非遗鱼灯之乡、开发徽州鱼灯研学产品等形式,固化和放大徽州鱼灯品牌效应。
嬉鱼灯,既是一种传统年俗,也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徐涌驷告诉记者,今年歙县将从搭建平台、培育产业、拓展模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鱼灯+”“+鱼灯”跨界融合,推动鱼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更多的徽州非遗出圈出彩蹚出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