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抗日战争时期也不例外,当时的晋察冀抗日根据正地处于华北敌后抗战最前沿,是我国全面抗战后创建的第一个,也是华北范围最大、人口最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想了解这段历史,推荐打卡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城南庄村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外观庄重朴素,序厅中青铜人物群雕被鲜花环绕,革命战士手持步枪,英勇冲锋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神情坚毅,眼中闪着向死而生的光芒,时刻激励着来参观的人们。



浮雕一侧写有“晋察冀边区抗日模范根据地”的红色大字。1939年,毛泽东亲笔授予晋察冀边区“抗日模范根据地”的光荣称号。



作为群众基础广泛的阜平县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在阜平县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



生于1960、70年代的人对地道战、地雷战一定不陌生,它们曾被拍成电影并风靡全国,塑造了许多经典的革命形象。



抗战时期,为应对敌军的围剿和封锁,晋察冀边区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麻雀战等战术战法,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让“鬼子”闻风丧胆。



模型生动再现出地道的构造,它们结构复杂,四通八达,户连户、村连村、县连县,仿佛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地道中有指挥所、医院、学校、仓库、厨房等设施,不仅可以藏身,还可以打击敌人。





黑白照片和图片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定格住一个个不朽的英勇形象,狼牙山五壮士、巾帼英雄张立、小兵张嘎……还有更多不知名姓的革命英雄,在国家、民族最危急时刻慷慨赴国难,虽死犹生。





战争的残酷场面震动着人们的心灵,在这里,可以读懂什么叫国难,什么叫殊死战斗,什么叫前赴后继,一切牺牲只为这大好河山。





整个纪念馆不仅有室内展馆,还有室外雕塑区和后山旧址区两部分。旧址为两重院落,前院矗立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铜像,后院则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黄色土坯房记录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短暂时光。1948年3月,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离开陕北,于4月13日到达阜平县城南庄,在此停留了35天。





展厅中的照片无声诉说,树荫下的旧址默默伫立。战火硝烟已远,这里依然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粒尘埃、每一束阳光都承载着不朽的故事,带着人们穿越回那个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年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