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洛阳多家博物馆在夜晚也很热闹。当暮色笼罩千年古都,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游客手持道具穿梭于展厅之间,一场关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悄然上演。记者走访发现,这场打破常规的文化盛宴背后,是洛阳市“博物馆+公司”运营合作新模式的深层探索——当传统文博场馆牵手市场力量,历史文化的魅力在跨界融合中得到彰显,文博事业发展的动能也被不断激活。
“何不秉烛游”沉浸式夜游活动现场
沉浸式夜游,引发夜幕下的“穿越热”
2月3日晚7点,洛阳古墓博物馆入口处排起长队,25名游客身穿汉服、手持灯笼,开启了一场名为“何不秉烛游”的沉浸式夜游活动。
记者跟随体验发现,该活动将“河洛遗冢”等虚构故事嵌入真实文物场景,游客们在古墓探秘的过程中随机遇到不同的“古人”,通过互动解谜推动剧情发展,“解锁”历史知识。一位带孩子的家长感慨:“以前孩子觉得文物‘看不懂’,现在追着NPC(非玩家角色)问墓主人生平。”
春节假期,洛阳古墓博物馆从去年延续至今的传统夜游项目——“忘川遗书”实景互动解谜游戏依然火爆,该项目以交互体验赋能古墓文化,让观众沉浸式与墓主人展开“对话”。在洛阳博物馆,“一夜探古今——洛博之夜”沉浸式夜游活动通过沉浸式讲解、场景式复原演绎、NPC互动等形式,将文物活化,让历史重现。
记者了解到,这些火爆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均为在“博物馆+公司”运营合作新模式下打造的跨界融合文化产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场化运营团队负责剧本开发、设计闯关机制和流量运营,博物馆则提供IP和场景,确保历史知识的准确性。
“博物馆拥有大量未充分开发的文化资源,而企业擅长将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产品。”洛阳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跨界融合,博物馆可以将战国错银蛇形铜承弓器的精密工艺、西汉壁画墓“龙蛇穿璧”的哲学隐喻,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既保护了文物本体,又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听涛大运河》演出现场
博物馆话剧,让历史“活”在舞台上
5天时间10场演出,观众上座率接近95%。这是春节假期,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与市场化运营团队联合打造的博物馆话剧《听涛大运河》的演出成绩单。
该话剧打破博物馆静态展陈局限,通过沉浸式叙事与本土化表达,让历史“活”在舞台上,不仅提升了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还推动了博物馆从“文化保存者”向“文化传播者”转型。
此外,该话剧70%以上角色由洛阳本土演员担当,他们以“文化传承人”的身份,通过方言演绎与情感共鸣,实现了“在地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打造出“洛阳人演洛阳事”的文化IP。
一名“小红书”网友看过《听涛大运河》后评论:“无论是剧本内容、舞台布景,还是表演水平,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文博场馆活化利用的新模式,实现了历史严谨性与艺术观赏性的深度融合,特别赞!”
跨界融合的文化产品不止于物理空间。春节假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腾讯QQ浏览器合作,推出了“博物馆奇妙夜之河洛寻珍”文物寻宝活动。其间,参与活动的游客手持“寻宝图”,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通过解谜和互动寻找24处隐藏的文物。这种线上互动和线下“寻宝”相结合的方式,为参与者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互动体验,让参与者在探索中学习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洛阳民俗博物馆“潞泽风华”沉浸式互动剧本游现场
“博物馆+公司”,助力服务与发展双赢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洛阳市文博场馆累计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文博热依然在持续。如何实现从“流量狂欢”到“ 留量 沉淀”,已成为洛阳市文博事业发展的新课题。
去年12月,洛阳市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试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明确要求,在保持博物馆公益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品牌、场地空间、藏品资源和研究成果等,推动博物馆与商贸、美食、旅游等跨界融合,将博物馆打造成具有深度体验感的文旅目的地,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质量提升的双赢。
《措施》还提出,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作为试点单位,在设立经营主体、健全收入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博物馆运营“洛阳模式”。
“‘博物馆+公司’运营合作新模式为公众提供了触摸历史的新路径。”业内人士指出,“博物馆+公司”实质上是“专业互补”——博物馆确保文化真实性,企业提供创意和技术,二者合作能突破传统展陈的时空限制,不仅能够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还能助力形成市场收益反哺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一名参与洛阳市多家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活动策划运营的从业者表示,文博跨界不能止于春节档的“烟花式绽放”。当下,洛阳市文博场馆一方面要抓住流量契机,让文博热持续;另一方面也要让人才、资金最大化发挥作用,通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等方式,更好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文旅体验需求,推动“一次性体验”转向“深度文化消费”。(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阎桦 刘秋杰)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洛阳日报
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