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这座见证千年风雨的古城垣,不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西安城墙从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到现代的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通过管理、科技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保护措施,城墙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典范。

留下了西安的根脉

老西安人常说“城墙在,根就在”。这句话道出了城墙在西安人心中的分量。

西安城墙,这座古老的城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域,周长近14公里,设有4座瓮城、98座马面、5984个垛口,见证了西安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


多年来,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歇。1983年启动的环城建设工程开工后,西安城墙修复和保护工作从未间断。20世纪80年代,城墙周边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休闲空间。1983年至1991年间,财政部、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补葺墙砖、维修城门楼和四角墩台,复原魁星楼1座,并沿护城河建起环城公园。2005年,解放门豁口重新连接,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


近年来,西安城墙的文物保护成果显著。城墙的加固、修复、排水系统优化等工作持续推进。特别是2021年城墙排水系统的成功改造,有效防止了雨水对城墙的侵蚀。2023年更是通过多种先进的勘测办法,对13.74公里长的西安城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全身CT扫描”,发现了多处之前未知的防空洞,为城墙的内部结构保护提供了重要数据。正如老西安人所说“城墙稳,人心安”。这些保护措施不仅守护了城墙,也守护了西安人的心。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理念转变,是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重要创新。城墙管理委员会通过建立预防性保护体系,实现了对城墙病害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通过“四色预警”系统,城墙管理机构能够实时监测城墙的变形、裂缝、含水率等数据,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城墙受到进一步损害。这种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体现了城墙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听见了城墙的呼吸

“有了数字方舱,城墙的每一次呼吸我们都能感知。”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是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典型案例。该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了城墙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平台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绿、黄、橙、红四色分级预警机制,将城墙预防性保护的标准、机制、紧急程度进行数字化呈现。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文物保护示意图

近年来,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中引入了多种高科技手段,例如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城墙的状况。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通过手机应用,观众可以获取详细的导览信息和语音讲解。此外,城墙还推出了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让观众可以收藏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文物。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科技让城墙保护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科技保护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还为城墙的安全增加了保障。2021年,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利用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为西安城墙进行无损探测,成功检测到城墙内部的空洞和隐患,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也为大型遗迹内部结构无损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正在作业中的探测器

同时,西安城墙还非常重视城墙数据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去年11月,西安城墙凭借《西安城墙高精度实景模型数据集》获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颁发的首批数据资源登记证书,这是西安城墙继72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以来获得的又一项版权数据保护认证,它为城墙未来深度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据资产化、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墙保护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如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墙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不断升级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西安城墙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明确城墙保护的原则、范围和职责。《条例》规定,城墙保护坚持保护为主、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条例》明确了城墙的保护范围,包括城墙墙体、城门、附属建筑、护城河及其遗址遗迹。保护范围内禁止系列可能损害城墙安全的行为,如刻划、涂画、张贴、排放污水、堆放垃圾等。


西安城墙工作人员尚楚乔说:“《条例》为城墙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条例》规定了城墙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禁止在城墙和城墙保护标志上刻划、涂画、张贴等行为。同时,《条例》还规定了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保护规划,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有、买卖西安城墙的古城砖、条石、内包夯土、门楣、碑石、擂石及古建构件等文物。这些措施为城墙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墙变形监测技术规范》中期进展汇报会

“城墙保护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西安城墙工作人员尚楚乔说,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还得到了多方协同支持。地铁、人防、交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城墙保护工作,形成了“文保联席研判会”等协同保护机制。2023年5月26日,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工作站在西安城墙南门箭楼揭牌。该工作站由西安市人民检察院、碑林区人民检察院、曲江新区管委会和城墙管委会共同搭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城墙。


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


完善《“墙长制”汛期管理标准》

不止如此,西安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成员单位,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西安城墙的保护经验为其他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2023年9月23日,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在西安成立,西安城墙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为全球古城墙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国际友人所感叹的:“西安城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座千年古迹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成立现场

西安城墙在本体保护、数字化保护和法律保护等层面的保护成果,不仅为城墙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城墙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