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1日,原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关麟征在香港病逝,消息已经披露,引起各方轰动。

当时在国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以及国内各大报纸均刊载了此消息,并对关麟征的逝世表示哀悼,就连徐向前元帅也特意致唁电:

“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关麟征晚年虽然远离政治,但却始终关心国家,特别是祖国统一大业,这也是在他去世以后,国内纪念他的一个根本原因。

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关麟征的去世也引起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纪念,特别是当年的老同学,除了徐向前元帅外,诸如杜聿明、郑洞国、侯镜如、黄维、李奇中、覃异之等等。

不过,在诸多黄埔生中,关麟征影响力虽然大,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算是名声不显,至少是不像其他黄埔同学那样,这也源于他性格比较强势,与诸多同僚以及上司不睦有关,不然以关麟征的能力,加上作为依托的52军嫡系,未必不会自成一派。

关麟征与杜聿明、郑洞国曾在一起共事,至少在当年,他们几个人之间关系不算和睦。

不过,对于能打败自己的人,关麟征还是相当服气。

别看关麟征晚年与徐帅写信交流颇多,但当年年轻的时候,双方可是打生打死。

一次关麟征给徐帅写信问:

“当年进攻苏区,我曾在卧佛寺被一期同学蔡申熙伏击,差点阵亡,请问这位智勇双全的黄埔同学现在怎么样了?”

关麟征口中所称的卧佛寺一战,是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此战关麟征虽然差点被我军击毙,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却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左”倾冒险主义影响和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为之奋斗了多年的鄂豫皖苏区,踏上西征之路。

1932年6月,蒋介石自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三十万大军在4个航空队配合下发动对鄂豫皖苏区苏区的围剿。

当时,蒋介石除了另外部署十万大军发动对湘鄂西苏区围剿外,主要精力都是放在鄂豫皖苏区。

右路大军蒋介石兼任司令官,司令部设在河南信阳;右路军司令部设在安徽省六安,豫鄂皖三省“剿匪”副司令李济深兼司令官。

两路大军采取纵深配置,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计划将红四方面军主力挤压出鄂豫皖根据地,然后在长江沿岸一鼓歼灭。

可惜的是,面对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进攻,红四方面军却有些轻敌。



事实上,源于过去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加上王明影响,时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对蒋介石此次发动的“围剿”有些轻视,甚至认为是不堪一击,一再要求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动不停断的进攻。

过于冒险的军事计划,致使红四方面军陷于被动,数万大军围绕麻城连续作战月余,极大的消耗了部队。

致使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功败垂成。

国民党军右路军负责皖西北的作战任务。右路军司令部设在安徽六安,因司令官李济深却不在前线,因此副司令王均负责全权指挥前线部队。

当时的右路军,可谓是集中了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包括胡宗南的第1师、徐庭瑶第4师。



图|旷继勋雕像

也许是为了保存实力,也许是为了发挥精锐部队的尖刀作用,王均在后来的布局中,有意让蒋介石的嫡系唱主角,他把划归右路军指挥的数个师划分为三个纵队。

左路军(第3纵队)是胡宗南第1师;中路军(第2纵队)为曾万钟第12师、王均(兼)第7师;右路军(第1纵队)为蒋介石嫡系徐庭瑶第4师、安徽地方部队宋世科独立第40旅。

整体作战部署是,左、中两路军配合右路军,围绕霍邱实行分段进攻的策略,将红军整体压过淠河以西。

当时留在皖西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是红25军以及其下辖新建的74师、75师。

1932年3月至5月,苏家埠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第20路军趁我军主力在皖西之际,趁势侵占潢光地区,意图长期留驻此地,继续向鄂豫皖苏区进犯。

苏家埠战役结束以后,为了收复潢光地区失地,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向豫东南地区,筹划后续的潢光战役,皖西只留下了红25军以及其下辖新建的74师、75师,其中红25军军部就驻扎在霍邱。

国民党军右路军也是抓住了此次空档。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红25军主力不在霍邱,守城的只是军部教导团和霍邱县独立团,总兵力仅有3000余人。尽管皖西地区配合作战的赤卫队、游击队加正规军有几万人,但真正能形成战斗力的少之又少。

霍邱守卫战从一开始就陷入不利地位。



1932年6月25日,霍邱外围作战打响,徐庭瑶指挥右路军发动进攻。

战况一开始就陷入胶着,徐庭瑶的第4师仰仗起装备实力,几次压的红25军主力后撤,当时关麟征任第4师独立旅旅长,更是向红军侧后包抄,截断了红25军南撤的道路。

至7月5日,徐庭瑶从从容容的就完成了对霍邱的包围。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霍邱根本就无法守住。

1932年7月12日下午,徐庭瑶指挥国民党军占领了霍邱,鄂豫皖苏区的东大门敞开,蒋介石为此还专门电令嘉奖徐庭瑶。

不少人在战后指责旷继勋,认为他不应该把红25军主力留在城外,旷继勋也因此备受指责,后来被撤职,之后降任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



如今公认的霍邱保卫战真相是,红二十五军原本就不计划长期在霍邱坚持,是张国焘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势,做出要红二十五军“固守霍邱城、打开鄂豫皖根据地斗争新局面”的指示,旷继勋只好固守,以至于战事失利。

不过在当时情况下,霍邱失守意味着鄂豫皖苏区大门敞开,必须要有一个人去接手这个困难的局面。

霍邱一战,关麟征其实受了不轻的惊吓。

关麟征所率的第四师独立旅在进攻的过程中就出现溃散的迹象,全靠时任24团团长的杜聿明拼死突入霍邱城中才得以幸免。

可关麟征根本没想到,后续他会遭到更大的困难。

至少是在当时,谁也想不到

徐庭瑶的第4师相比于红25军,确实是兵强马壮,特别是携霍邱大胜的余威,长驱直入,直接威胁皖西北政治中心金家寨、麻埠地区。

旷继勋被免职后,蔡申熙接替出任红25军军长。



蔡申熙,黄埔一期毕业,在当时情况下,他出任红25军军长最大的好处就是,他熟悉对面国民党军将领的情况,比如关麟征、杜聿明等等。

毕竟徐庭瑶第4师麾下将领,大多数都是黄埔生,蔡申熙有这个优势。

可同样,蔡申熙也面临无兵的困境。

霍邱保卫战后,红25军受创很重,74师、75师本身就是新建不久,武器装备都配不齐,不少人还是大刀长矛,从六月以后又是恶战连连,伤兵缺额也来不及补充。

蔡申熙无奈之余,也只有尽力整理部队,可即便如此,全军人数也只有万余人。

仅仅凭借这样的实力,想要挡住敌人攻势就如天方夜谭一样。

蔡申熙是科班出身,自然也不傻,只是迟滞敌人进攻,未必会令敌军退却,而是要想方设法“断敌一指”,才能使敌畏惧不敢向前。

经过战前侦查,蔡申熙选择了岔路至夏店间的砖佛寺作为战场。

此地三面环山,是一个天然的绝地。



蔡申熙把红25军两个师的主力全部埋伏在此地,并将指挥部设在砖佛寺内。

从1932年7月下旬开始,蔡申熙命令各地方武装,迟滞徐庭瑶的进攻,诱使敌一步一步踏进他所设的陷阱之中。

第4师打头阵的正是关麟征率领的独立旅,因为霍邱保卫战期间,关麟征表现并不抢眼,此次作为先头部队,希图建立功勋。

1932年8月10日下午,关麟征所部进入砖佛寺,预先红25军74师在蔡申熙一声令下,枪炮齐发。事实上也许确实是麻痹大意,关麟征以为红军之前作战中伤亡惨重,根本没想过红军还会伏击他们。

当然,如果论实力,红25军当时的情况正面对抗,不太可能是关麟征的对手,但就这么闷头一棍打下来,关麟征顿时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 。

徐庭瑶损失虽然不大,但也从此心生警惕,后来他下令:

“从今以后无特别目的,每日行程不超过60华里,约于下午3时占阵宿营,黄昏之前完成必要之防御工事设备。”

这一战打的关麟征心惊肉跳,以至于多年后仍然记忆深刻,但他不知道的是,蔡申熙在意识到不是徐庭瑶的对手后,立即命令主力后撤,并在钱家集伏击了配合徐庭瑶第4师作战的国民党军第二纵队。曾万钟的12师一个团被红25军围住,仅4个小时就歼敌2000余人。

蔡申熙伏击完全奏效后,敌人不敢再深入,之后又数次被红25军声东击西袭扰,在经过砖佛寺、钱家集伏击以及郭家店野战后,红25军共歼敌6000余人,打破了敌人进军皖西北苏区的企图。



可惜的是,一个月后,蔡申熙在黄安河口镇作战时,不慎腹部中弹牺牲,时年26岁。

多年之后,关麟征写信询问徐向前,询问蔡申熙的情况,徐帅后来还回信,说蔡申熙已经于当年9月的仙人洞之战中牺牲。

关麟征听说后,一度还为之惋惜:

“太可惜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