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打工人,在劳动关系终止场景中,"N"、"N+1"、"2N"作为经济补偿或赔偿的计算基准,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阿宇制作了几个表格方便大家查找,并分享经济补偿的各种适用场景,文末顺便说说网传的“N+2”“N+3”“2N+1”“2(N+1)”等情形。
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对照表("N"、"N+1"、"2N")
表格中“月薪”的正式法律术语是“劳动者离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
表格中“工龄”的正式法律术语是“劳动者在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一、N: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的基础补偿
适用于企业合法合规解除劳动合同或到期不续签场景,是劳动者权益的基本保障。
▌计算规则
- 月工资收入:离职前12个月平均应发工资(含奖金、津贴)(表格内简称“月薪”)
- 工作年限折算: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龄”,每满1年折算1个月工资,超6个月按整年计算,不足6个月支付半月工资(表格内简称“工龄”)
- 举例:员工劳动合同期限3年,工作2年9个月,公司效益变差常无法正常发工资,劳动者主动协商合同提前到期协商一致不续签,请求经济补偿金N=3个月工资(2.75年按3年计算)
▌七大获赔情形
- 企业提出协商解除(需留存书面协议)
- 医疗期满无法返岗(需提供医疗证明)
- 培训后仍不胜任(企业需举证培训记录)
- 办公地点跨城搬迁无额外津贴(如北京迁至河北)
- 拖欠薪资超30日(可立即主张解除)
- 未及时足额缴纳社保、克扣工资(需保存缴费记录,需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恶意)
- 合同到期不续签(非劳动者本人原因)
二、N+1:紧急解约的特殊补偿
适用于企业未提前30日通知的三种特殊解约场景,其中"+1"为代通知金。很多公司为了快速裁员,不履行提前30天通知的义务,就需要额外支付+1代通知金了,或者公司提前向劳动者通知裁员计划,但为了照顾员工的情绪,往往和劳动者协商使用“N+1”的补偿方式。
▌三大触发条件
- 医疗期终结后:经两次岗位调整仍无法履职
- 能力不足解约:需有系统培训记录及考核证明
- 重大经营调整:如部门撤销、产线转移等实质性变更
▌代通知金要点
- 支付标准:解除前上月实际工资(可能与N基数不同)
- 支付时限:解除劳动合同当日一次性支付
- 例外情形:企业若选择提前30天通知,则无需支付"+1"
- 举例
- :员工入职4个月,部门裁撤,公司突然裁员,需要员工马上离职,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N+1=0.5+1=1.5个月工资(入职不满半年按0.5个月计算N,代通知金依然最近按1个月工资计算)
三、2N:违法辞退的双倍赔偿
只要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惩罚性赔偿,用人单位应当支付2N赔偿金。
▌六类典型违法情形
- 虚构违纪事实(如伪造考勤记录)
- 使用不合理不合法的企业制度程序违法辞退员工(未经民主程序的员工手册)
- 特殊群体解雇(孕妇、工伤员工、临近退休人员)
- 报复性解雇(举报企业违法行为后被辞退)
- 强迫签署协议(恐吓胁迫威胁劳动者签离职申请,劳动者报警或法院认定的)
▌赔偿计算标准
- 工龄封顶:高收入者按社平工资三倍封顶
- 举证要点:需证明企业辞退的行为违法或事由不成立
- 举例:某企业以"微信群吐槽"为由解雇工龄12年的员工,被判赔2N=2*12=24个月工资
四、维权必备四步法
- 证据固化
- 保留书面通知原件
- 连续12个月工资流水
- 工作邮件及系统权限记录
维权核心证据清单
- 谈判策略
- 主张权益时录音取证
- 要求出具解除通知书
- 谨慎签署任何承诺书
高频争议场景处理指南
- 仲裁准备
- 收集企业工商信息
- 撰写事实经过说明书
- 准备证据清单目录
- 时效管理
- 拖欠工资可追溯2年
- 经济补偿争议时效1年
- 社保补缴无时效限制
时效与流程关键点
五、99.9%的人不知道的小贴士
补偿金本质是劳动者权益的兜底保障,职场人应建立日常证据管理意识:
- 离职证明备注不利信息可要求重新出具
- 背景调查威胁可向人社部门举报
- 定期注意劳动关系工作考勤情况
- 关键沟通留存书面记录
- 重要工作安排通知文件保存电子存档
- 制度变更要求书面告知
六、适用N+2、N+3、2N+1、2(N+1)的情形
根据现行法律,法定补偿仅有N(合法解除)、N+1(未提前通知)、2N(违法解除)三类,网传的“N+2”“N+3”“2N+1”“2(N+1)”等补偿金组合并非法定标准,其产生主要基于三种情形:
1. 协商补偿(有约定效力)企业与劳动者协商解除时,自愿提高补偿标准(如外企裁员常给N+3),本质是民事合同性质,但超出N/2N部分无法律强制力。
2. 计算误解(无法律依据)误将代通知金、赔偿金叠加适用(如2N+1),实则《劳动合同法》规定代通知金与赔偿金不能并存,违法解除仅适用2N。
3. 特殊政策(临时性规定)个别地区/行业在重大事件中的临时安置方案(如2022年某车企裁员N+2),属于行政指导而非普适性法规。
因此,除“N”“N+1”和“2N”外,其他经济补偿方式并无法律依据,劳动者接受超额补偿时需通过书面协议明确,警惕附加的竞业限制、免责声明等隐性条款。
你是否有拿到"N"、"N+1"、"2N"的经验,评论区说说看,帮助更多的人!
(注:本文依据《劳动合同法》及往年司法案例整理,请以最新司法解释为准,具体个案需结合地方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