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收官。

从集市熙熙攘攘的叫卖声中感受客家传统赶集的烟火气,到敬老志愿活动的温情瞬间,节目创新性地将镜头对准平凡劳动者,以书画艺术为媒介,用融媒体直播的多元手段,描绘出一幅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扎根百姓、服务百姓的生动图景。

这一季巧妙运用全景式、立体化的直播矩阵,打破了传统书画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壁垒,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树立了新的典范。多场直播活动亮点频频,形式多元,内容丰富,观众纷纷点赞“这样的节目既有艺术性,又充满人情味”“通过直播看大师创作,真是难得的体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田园为卷、人民为本

融媒直播应运而生

“人世间最普通的生活充满着大爱。”在山清水秀的武夷山间,徐里先生感慨道。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这片土地上淳朴的村民,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坚韧,生动展现了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感人力量与蓬勃的生命活力。

无论是卖竹刷子的老妪双手布满沟壑却灵巧翻飞,还是返乡青年用直播镜头为山货打开销路,亦或孩童用蜡笔涂抹出“想当浇花人”的纯粹梦想……节目不仅是对本季“艺术为人民”主题的深刻延展,更是对“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人民”这一核心理念的有力升华,正如徐里所言:“美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写人。”



节目第三季,由书画名家领衔,携手富有朝气的青年画者,组成“书画采风团”,深入自然,扎根生活,共同探寻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他们走进乡野市集,与质朴的百姓围炉夜话,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人世间的真情与温暖,进行“精神溯源”——在建阳书坊,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黄行忠体验建本刻印,在墨香中感受千年文脉;在黄坑镇烛桥作坊,与非遗传承人华松柏共同为188节烛龙题写祈福语,龙身烛光最终汇成千米长的星河,点亮夜空。更令人动容的是拜访教龄40年的叶惠卿老师,她的故事也见证着乡村教育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



为了更好地契合节目“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大众,北京时间客户端创新性地成为了《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重要的融媒体传播平台。在节目录制与播出的全周期,北京时间客户端同步开启了多类型、多形式的融媒体直播活动,充分借助融媒体传播的优势,打破传统艺术传播的壁垒。北京时间客户端一系列的融媒体创新举措,与节目“艺术来源于生活,到人民中去”的理念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篇章,也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直播矩阵、多元创新

融媒手段亮点频频

在数字技术深刻重构文化传播形态的当下,如何让千年书画艺术突破时空界限,在当代观众心中焕发新生?



北京时间客户端以前瞻视野和创新精神,为本季《书画里的中国》精心构建起一套“全景式、立体化”的融媒体直播矩阵,犹如为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装配了强劲引擎,有力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固有壁垒,为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平台紧密围绕节目制播全周期,创新性地策划并推出了“田野采风”直播、“丹青创作”直播、“幕后录制”直播、“嘉宾陪看”直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融媒体直播类型,并巧妙地将站内实时互动、传统文化知识抽奖等创新形式有机融入直播环节,从更广阔的维度、更丰富的层次,显著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能与用户参与深度。



一方面,北京时间客户端大胆创新,将以往深居幕后的节目录制全流程搬上直播平台,实现了“沉浸式录制直播”。观众不仅能看到书画团在武夷山九曲溪泛舟采风的水墨灵感捕捉过程,还能实时观看非遗建盏制作的全工序——从炼泥、拉胚到装窑烧制的工艺细节。在第六期直播中,节目组更深入村落,展现书画团与村民共同制作烛桥、寻找年味的烟火气场景,用户通过弹幕实时参与创作方向讨论,真正实现了“共同打造心中的桃花源”。这种将采风、创作、工艺体验等全流程透明化的直播,形成了独立于正片的内容体系。



另一方面,北京时间客户端还别出心裁地邀请书画团成员“原班人马”空降直播间,与屏幕前的观众一同观看,创新打造了“直播陪看”的新模式。艺术家们从节目中的主角,摇身一变,成为节目外的“观众”和“解说员”,他们以轻松幽默的姿态,化身“活弹幕”,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妙语连珠地点评节目情节,专业细致地解答观众的疑惑,分享创作心得与幕后趣事。从北京时间客户端站内外直播热度数据来看,直播间人气持续高涨,端内端外热度节节攀升。大量对书画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用户涌入直播间,积极参与互动,并通过弹幕留言、评论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节目的喜爱与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将抽奖活动与节目内容进行深度绑定,例如,在直播间送出“故宫百年纪念日历”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精美奖品,既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文化符号,有效提升了用户的粘性与活跃度。实践证明,北京时间客户端打造的融媒体直播矩阵,不仅为《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更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的翅膀,实现了“破圈”式传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价值为核、美好共绘

传统文化新生有道

莒口中心小学,三位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公开课。

课程围绕“长大后的自己”展开,孩子们有的画起了帅气的警车,立志成为警察;有的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校园,展现了对园丁职业的向往;还有的则通过合作绘画,共同完成了充满童趣的作品。这堂美术课旨在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最初的想法,释放天性,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艺术的种子。



这些充满温情与人文关怀的场景,通过北京时间客户端的直播平台被迅速放大,让“艺术扎根生活”的理念变得具象可感,深入人心。节目不再仅仅局限于展示书画的技法与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刻揭示了传统艺术与当代社会、与普通民众的精神联结——村民们幸福的笑容成为了艺术家们画作的主题,这生动地昭示着文化传承的核心与根本,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价值的关注与大力弘扬。



北京时间客户端在本季节目中的创新实践,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传承范式的深刻重构。为了进一步激发大众对书画艺术的热情,北京时间客户端还在站内发起了“绘出美好生活”的画作征集活动。活动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踊跃响应,他们纷纷上传原创书画作品,积极参与互动,用画笔热情地展现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充分展示出大众对书画艺术的深厚热情与蓬勃的创作活力。北京时间客户端创新打造的“慢直播+即时互动”传播模式,真正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既见天地,又见众生”的崭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从武夷山温暖的收官篇章回望《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我们清晰地看到,节目与北京时间客户端的深度合作,生动诠释了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破局之道”:以先进技术消除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以实时互动激活大众的参与热情,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社会共识。这场卓有成效的创新实验,不仅让高雅的书画艺术“活”在屏幕之中,更巧妙地“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的关键所在,这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