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很火的话题“十八线小县城的真实工资”,点进去看,全是大家在吐槽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各种心酸无奈。



有人说自己拼死拼活一个月就拿那三千块钱,交完房租、水电费,连吃饭都得省着点;

还有人说找了个单休的工作,忙得像陀螺,一年到头都没个喘息的机会,更别提什么五险一金了,能按时发工资就谢天谢地了。

这些内容刷多了,我对老家的就业情况就更不抱希望了。

直到大学毕业回老家,我才发现自己对老家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

01

我的老家,是一个真正的十八线小县城,人口不到两万,走在县城的主干道上,一眼就能望到尽头。从南到北,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走到头。

举个例子,我前天去电影院看了个电影,从家溜溜达达不到十分钟就走到地方了。

这里的房价很低,但是不像鹤岗那样低到离谱,人们买房从来不说多少钱一平米,因为花个十几二十万,就能买一套七八十平米宽敞的大房子。

就说我家吧,我妈买的那个房子,70平米,两室一厅,三面朝阳,包括装修、家具全下来总共花了13万,虽然地段不是太好,但出了小区,街对面就是各单位。

外地考过来上班的年轻人都喜欢租这边的房子,听说房租一年就8000了。再说,我现在住的地方,我家楼上的55楼,去年卖了,7万块钱就卖了。

在老家,商业氛围也远不如大城市。这里没有肯德基,没有瑞幸,在我上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蜜雪冰城是什么,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大二暑假回家,我才忽然发现,街里开了一家蜜雪冰城!当时在县城里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觉得新鲜,排队买奶茶的人络绎不绝。

没想到,去年连库迪咖啡都开起来了,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家虽然小,但也在慢慢跟上时代的步伐。

02

过年那几天,听我妈偶然提了一嘴,她之前上班的饭店,服务员的工资都三千七八起步了,加上满勤奖,每个月都开四千多。这倒是不奇怪。

还说我远房表婶这些年一直在后厨干切墩的活,一个月开8000多!居然攒了20多万!

我真的惊呆了,我妈说,这有啥啊,我们饭店的大厨,每个月都开一万多,人家做完饭就走,可自在了。

还说她朋友家孩子在银行上班,每个月开7000多,年底还有几万块的年终奖。还有谁谁家孩子,开多少多少,工资都很高。

我突然想起大四实习的时候,同办公室老师交流工资,工作7年才开4000多,新入职的年轻老师工资3000,偶尔还扣一点。

体制内的工资,怎么说呢,只比服务行业高一点,刚好让你饿不死,但是也不能让你过得很滋润。

说老师工资低,但也不绝对。我朋友也是老师,新入职就开八千多,每年绩效6万!还有六十多万的安家费,这真的比不了。

前几天同学小聚,自然而然地提起了工作的事,当年很多考上985的大学生,这几年也陆陆续续考回老家了。

有同学毕业就进了体制内,单位离家特别近,走5分钟就到单位,吃住都花家里的,工资只是零花钱,每天特别幸福。

03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老家工资低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岗位选择的问题。很多人回老家找工作时,目光往往集中在一些低门槛、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位上,比如前台、文员、普通销售、小工厂流水线工人等。

这些岗位由于对学历、技能要求较低,竞争激烈,自然薪资就不会高。以文员岗位为例,在很多小地方,这类岗位的招聘要求通常只是会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高中或大专学历即可。

大量的求职者涌入这个赛道,供大于求,企业自然有压低工资的底气。我在招聘推送上刷到过,在一些县城,文员岗位的月薪普遍在 2500 - 3500 元左右。

所以说,有时候不是老家工资低,而是我们自己把选择范围限制在了低薪岗位上。

为什么饭店的厨师,后厨切墩的工资这么高?

因为,小县城人口少,劳动力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劳动力更是稀缺。

像饭店后厨的切墩和厨师,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而这类人才在县城并不多,所以饭店为了能招到合适的人,只能给出高工资。

别再抱怨工资低了!越不可替代,才越有价值。努力提升自己,深耕一门技术,才是拿到高薪的关键。

与其在低薪岗位里挣扎,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被争抢的人才!

我们不能仅仅凭借网上的只言片语,就去定义一个地方、一种生活。

就像马克・吐温说的:“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多去亲身感受,多去深入了解,你会发现,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地方都在悄悄发展,工资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小县城的潜力真的不容小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