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扬州东开往上海的G7285次列车上临时搭设起一座特殊的"健康诊室",为旅客开展义诊服务。这个特殊的"健康诊室",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骨科等9个科室的11名专家组成。听到义诊活动通知,旅客们陆续前来,医疗队为大家健康查体,细致解答各类问题,给出诊疗指导。

长期以来,旅客在列车等交通工具上突然患病,通常会面临难以及时诊治等现象。外出旅行时,在列车上经常会听到寻找医生的广播。仅今年春运返程期间,多地铁路公安民警就救助了多名在旅途中突发疾病的旅客。在列车上即使通过广播寻找医护人员,响应成功率也不高。此外,列车急救箱仅配备基础药品,乘务员医疗培训多限于心肺复苏等初级技能,且广播寻医存在响应滞后、专业不对口等风险。旅途急救难已成为旅客外出的一大困扰。

这次"健康诊室"上列车虽然是一次临时举措,却是旅途急救能力的一次跃升。相较于列车上传统的医疗应急模式,"健康诊室"可以在车上临时设置固定诊疗区,还可以配备除颤仪、急救药品箱等专业设备。此外,列车上的"健康诊室"还能够接通"云端会诊系统"进,通过5G网络实现车内诊疗与后方医院实时联动,以及推行"健康档案快查",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授权调取电子病历。这些优势结合在一起,让旅客患病不再只能"广播找医生",而是能够快速获得高质量的救治。

列车上的"健康诊室"还有望变成义诊的好场所、健康科普的理想阵地。传统的义诊活动往往"来去匆匆",医务人员和患者很难长时间专心交流。列车上的旅客有较长的时间闲下来,可以安心接受义诊服务。更重要的是,列车上旅客十分集中,人员流量大,在此开展健康科普,受众很多且常换常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边诊疗边科普,诊疗和科普的效率均会相应提升。

当然,要想更多列车都能够配备类似"健康诊室",还要许多困难要克服。现有动车组餐车面积较小,需平衡商业运营与医疗功能的冲突。有必要为在列车上单独明确一个空间,让类似"健康诊室"有固定场地可用。此外,医疗机构献爱心为列车提供"健康诊室"固然值得赞赏,但若想使之变成常态,就不能完全依靠献爱心,既要有义诊,也应该探索有偿诊疗,并且只有明确收费规则,或建立成本分摊机制,列车上的"健康诊室"方能得到广泛推广。

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是义诊、健康科普、旅途医疗保障等多层面的一次集中创新。该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重构了公共交通服务的价值维度——将安全送达的单一目标,升级为健康护航的全流程关怀。假如"健康诊室"上列车能够变得更加普遍,一个困扰已久的急救难题能够得到化解,民众外出旅行势必更加安全和安心。

文/唐传艳

编辑/张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