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看过不少别人标书,坦率来讲,我计算下来,每 100 个国自然本子,至少有 30 多个,写得质量非常好,瑕疵肯定有的,但是这 30% 本子的创新性,研究角度,临床问题的切入,机制和表型的选择,基本上都在线,质量没毛病。那么这样的局面,大家还会觉得单纯 PK 本子,自己就能胜出吗?毕竟医学部的国自然中标率只有 12% 左右,面上低至 9%。

而且,本子的质量体现在专家的评审意见中,每年的评审意见变得越来越敷衍,表明标书质量的提升,也反映了审稿人难以找到明显问题。大家应该清楚,目前的标书质量普遍较高,专家在给出评审意见时,往往需要强行找问题,鸡蛋里挑骨头,这对于专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以往能通过专家给出的某些反馈意见来修订和优化标书。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专家意见的修改,认为改了评审意见就一定能中标,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期望。专家意见的 「 挑剔 」 本质上反映的是标书整体水平的提升,而这也让我们在写作标书时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仅仅依靠优化标书来取得成功,不可信。所以往往我们纠结于我们的本子的意见是 A、B、C 的哪一个,以及改了评审意见是不是就能中,这种过分地寄予希望,都是不合适的。

青椒老师对未来国自然申报趋势的分析,为何希望大家专注于在代表作的发表上,原因以下几点:

首先,因为未来科研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标书的比拼,而是代表作的影响力和水平。国内外科研环境日益竞争激烈,尤其是国外的科研环境同样在 「 卷 」,许多科研人员面临发展瓶颈,最终选择回国。现在,国内科研单位对文章的要求不再简单地看文章数量,而是注重中科院一区、二区期刊的发表。这就导致很多人,投递的起点就是一区和二区期刊,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章投递之后被拒的概率很高,因为大家的研究质量已经非常接近,但能否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越来越是个未知数。


其次,许多单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耐心地培养本单位的人才。市场经济背景下,科研负责人更多地倾向于通过 「 引进 」 已经有代表作的博士来快速提升单位的科研水平。这些博士不仅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还能够帮助单位迅速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获得更多的标书中标机会。更有甚者,一些单位甚至会与外部博士临时签订劳动合同,以此来提升标书数量。这种趋势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研负责人对单位的科研不再仅仅是靠内部积累,而是需要快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成果,中标数比任何数据都有说服力,否则这个负责人就要走人了。

另外,写标书的 「 信息差 」 已经越来越少。过去一些热门领域的信息可能是我们能够迅速掌握的优势,而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研究的热点。大家都能够使用各种画图工具,图表精美度大幅提升,甚至是预实验的图表也不再是难题,实验室的图片库太多了,科研的 「 拼凑 」 工作变得更加普遍和容易。简单依赖撰写和提交标书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有效脱颖而出了。

因此,未来我们要注重的并不仅仅是标书的撰写,而是代表作的发表。因为标书质量也在贬值,学历也在贬值,只有中科院 1 区,2 区代表作很难贬值,哪怕分数有波动。发高水平期刊的文章,不仅能提升我们个人的学术声誉,还能帮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占据有利位置。拒稿率极高,发文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科研过程中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研究路径,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深度的探索。

另外,我们在面对高竞争压力时,应当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科研工作科研研究的内循环和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过分依赖外部的评价和审稿意见,只会让我们迷失在一个个短期的目标中。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