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东坡•东坡诞辰九八八年
——陈年发书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年1月18日-2月28日
主办单位:樵山美术馆、陈年发艺术工作室
展览地址: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汇花园68-69号陈年发艺术工作室
在历代中国画作里,时常能看到画家笔下东坡公头戴斗笠、脚穿木屐的形象。远至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赵孟坚,元代的赵孟頫,再到明代的唐寅、曾鲸,清代的黄慎,以及近现代的傅抱石、张大千等大家,都曾绘制过《东坡笠屐图》 。
这一题材的典故,源自东坡先生谪居海南儋州之时。李公麟曾在画作题记中写道:东坡一日前去拜访黎子云,途中突遇降雨,便向农家借了斗笠与木屐,穿戴后返回。一路上,妇人小孩跟在后面争相嬉笑,连村里的狗都觉得稀奇而吠叫。东坡先生却豁达地说:“人笑其所怪,犬吠其所怪。”其潇洒出尘之态,即便历经数百年,依然能让后人悠然神往。
甲辰腊月十九日,醒云画并记
近岁,随业师永锵公任事,身之作息,常难自决。每有闲暇,辄取东坡先生诗词大全,匆匆披览而抄录之,虽无刻意之序,恰如古人所谓“无心乱抄书”之态。曩者,与诗东兄相商,欲办“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坡岭南行迹展”,故常留意坡公于岭南所涉之地、所遗之诗文,及民间流传之轶事。
其间,屡见前贤所绘坡公之像,如宋之李公麟、元之赵孟頫、明之唐寅,乃至近世张大千、傅抱石诸公之作。余亦不揣浅陋,效颦而为之,然限于见识、笔墨、造型之技,与诸大师相较,实霄壤之别。然“羞妇终须见舅姑”,敢望师友不吝赐教!
至于应允友人办此致敬东坡之展,实出无心之举。倘有疏失,还望诸君海涵!
甲辰腊月十七日醒云又记
东坡先生赞
文若落花,纵横无迹,情见乎辞,如龙游空。人似醉翁,庄谐由心,出入尘世,堪称贤士。
东坡居士,腹藏丘壑,才情难遏,乃吾异代知音。其掌尚书之职,任太守之位,历经五帝,名震四方。《至论》惊世,《赤壁》流芳。一生坎坷,奔波于途,遭朋党之困,处风雨之中,然心怀苍生,未改其志。岁月如烟,苏公风华绝代,令人叹惋。
鲲鹏展翅,燕雀岂知?子瞻降世,眉山增辉。学富五车,幸逢良师。朝堂初显,却陷诗案,四十载飘零,尝尽人间百味。
回首过往,风雨兼程;瞻望前路,朝云暮霞。心怀惶恐,亦有欣喜。诗酒为伴,与友同游,品悟禅机,逍遥物外,仿若陶公再世。
上可论道天子,下能结交渔樵。笔端豪情万丈,心中情思缱绻。书绘皆精,儒佛道兼修,雅俗狂难定。试问古今,谁能与游?
2024.12.8醒云
东坡先生,如天仙降世。虽谪居人间,不为俗世纷扰所容,气度却愈发超凡。初贬杭州,留下诸多佳话,令后人神往;再放逐赤壁,困境中怡然自适,创作出千古佳作。后至琼崖儋州,面对鲸波浩渺、惊涛拍岸,先生如乘桴而游,领略平生未见之景。
无论身着华服还是头戴斗笠、脚穿木屐,皆是东坡先生的风采。他与黎族百姓往来,手持竹瓢,放歌而行,怡然自得。尘世艰难险阻,又怎能奈何先生?
见抱石先生所绘东坡造像,有感王鏊之赞。甲辰腊月十九,醒云仿先其笔意绘东坡像。可惜我与先辈技艺相差甚远,难以尽展东坡先生神韵。
读苏公《定风波》悟其心迹
苏公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辞章之间,心迹昭然,隐然有豁达、安命、超脱之境,令人仰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起笔便绘风雨骤临之景。骤雨击叶,声扰四野,此乃外界之纷扰,亦犹人生之困厄。然苏公“莫听”二字,决然摒弃外物之聒噪,心不为其所乱。且吟且啸,缓步行于风雨中,其神定气闲之态跃然纸上。于困境前,无畏无惧,直面以对,潇洒自若之姿尽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一蓑烟雨”喻人生诸般磨难,直言“任平生” ,坦然之意溢于言表。视风雨如平常,蔑困苦若等闲,坚守自我,乐观豁达之心,令人感佩。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言风雨后之状。春风冽冽,酒意渐消,体有微寒,恰似人生挫折之余内心之凄清。然转瞬之间,山头斜照映身,暖意复至。苏公于此境遇之变,未生怨艾,亦无狂喜,顺其天然,随遇而安。无论人生逆顺,皆能泰然处之,心平如镜,不被境遇起伏所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词之精要所在。苏公回顾经行之风雨途程,心已静如止水。“归去” ,意归内心之安宁,远离尘世纷扰。此时,于其心中,风雨之苦与晴日之喜皆已忘怀,无复挂碍。超脱世俗之荣辱,不滞于物,不役于心,回归本真,达于化境。
苏公此词,其心历经沧桑而愈坚,其情饱经忧患而更旷。其所呈之精神境界,为后世范。吾辈读之,当效其处困而不馁、遇顺而不骄,于人生风雨中,求内心之安谧,守性灵之超脱。
陈年发书画作品选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