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文史爱好者在江苏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东山村探访时,发现一座不足三米长的乡间小桥,做桥面的石板疑似清代道光年间四川总督戴三锡的墓碑。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发现,石碑上“四川总督”字样的阴刻大字清晰可辨。镇江文旅相关部门表示,已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探查,但由于碑文在桥底且桥下积水较深、石碑字样不清等因素,尚不能得出准确结论。
网友发帖:乡间石桥疑似总督墓碑
“总督眠桥下,青史付水流。”近日,网友“问道访古”在镇江乡间发现一座石桥,便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记录下这段经历。“穿过镇江蒋乔东山村的乡间小道,循着村民指引,我在一片荒草丛生的溪畔停下了脚步——脚下这座不足三米长的青石小桥,竟是清代道光年间四川总督戴三锡的墓碑。曾经煊赫的封疆大吏,如今唯有断裂的碑文在流水声中诉说着往事。”他感慨道。
据其描述,桥面上并没有文字,但弯腰趴在桥上往下看时,石桥上“四川总督”的阴刻大字清晰可辨。“村民说多年前墓园被毁,石像被村民拖走用作建材,而这方高达两米多的石碑便被充作白马桥的桥板。蹲身细看,桥边还有两根疑似为望柱的长条形石柱,潺潺溪水冲刷着道光皇帝赐葬的总督墓园残迹,历史在此处显得格外苍凉。”
记者探访:桥底文字可见“左侍郎四川总督”字样
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上发帖网友陆先生。陆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爱好文史,也喜欢四处寻访古迹。今年正月初五,他独自前来镇江探访靳贵墓,在村民的指引下,无意间路过石桥。“当时我走到这座桥的时候,一眼发现其中一块石板与其他两块石质形态不同,我猜测它可能是神道碑之类的东西,但是桥面上没有字,桥下有水,我就想办法趴在桥上看了看,发现了下面的文字,回去之后查了资料才知道跟戴三锡有关。”
2月13日,在陆先生带领下,记者穿过田间小道,来到这座石桥,当地村民称其为白马桥。石桥长约3米,宽约2米,由三块粗细不一的石板简易搭建而成。桥下杂草丛生,一侧堆放了不少树枝,另一侧水深约半米。
记者攀着桥边石墩探到桥底,费力拍下了桥下文字。多张不同角度照片对比可见“恩赐……进士……左侍郎四川总督”等字样,但没有明确看见“戴三锡”字样。
文史专家:镇江历史名人中仅戴三锡做过清代四川总督
陆先生告诉记者,之所以看见“四川总督”字样自己便判断与戴三锡相关是有依据的。根据《光绪丹徒县志》卷八·與地十七·陵墓记载:“四川总督戴三锡墓,在城西留山,奉旨赐葬。”而留山便在东山村附近。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润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礼刚早在2015年便探访过这座石桥,此前也曾撰文介绍戴三锡的生平。“戴三锡(1758—1830),原籍丹徒,后为顺天大兴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潘世恩榜)登进士第,二甲十五名,后来在嘉庆五年(1800),赴京奉旨往四川任职。”王礼刚介绍,戴三锡到了四川,历任绵州、资州、眉州、邛州等地主官,后又担任成都府通判,勤勉执政,深受百姓爱戴。因功绩突出,其在道光五年(1825),奉旨实授四川总督。“戴三锡在四川任职二十余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后来在道光十年(1830),奉旨致仕,准备入秋回归故里丹徒。遗憾的是七月初二薨于京邸,后归葬丹徒。”
王礼刚也认为这座石桥便是戴三锡的墓碑,其表示,根据已知研究,历任清代四川总督中,仅戴三锡与镇江相关。
2月14日,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镇江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探查,但由于碑文在桥底且桥下积水较深,石碑字样不清等因素,尚不能得出准确结论。且由于石碑较重,现场环境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下一步,他们将协调属地村社区配合进一步研究论证。现代快报记者将继续关注此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