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佩(作者供图)
“李毓佩数学童话系列”,李毓佩著,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彩图版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李毓佩著,长江出版传媒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月7日,我被告知李毓佩先生于凌晨时分平静离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记忆的闸门瞬间开启,半个世纪以来与李老师的交往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
从少年时代初识李毓佩,到后来与他在科普工作上的多次合作,李毓佩一直是我心中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导师。他用一生的热情和执着,把数学世界的奇妙传递给无数青少年。记忆中,每一次和他见面时,他总是诙谐幽默,充满活力,尤其每当谈起数学科普,他总是双眼炯炯有神地娓娓道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与创作,至今仍深深影响和鞭策着我。
1 从一块布的形状讲懂“幂”,教学方式别具一格
作为中国数学科普界的标杆人物,李毓佩用一生的努力将数学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
在高中时代,我听说学校里有一位讲课出神入化的数学老师。唐山大地震后的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中学校园里,建筑并不安全,李毓佩老师便将课堂搬到操场上。在那里,他洪亮清晰的声音和幽默生动的表达,吸引了许多学生。后来,他成为我们的班主任,而我作为数学课代表,得以近距离感受他的教学风采。
李毓佩老师的教学方式独具一格。他在讲解复杂数学概念时,总能通过故事或比喻,将难以理解的定义和定理生动地呈现出来。我记得他讲“幂”的概念时,不是直接给出定义,而是从一块方桌布的形状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坚定了我日后选择数学专业的信心。
2 擅长讲童话故事,创作风格独树一帜
李毓佩老师的数学科普创作正是基于这些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认为数学不应仅仅存在于公式与定理之中,而应成为启发孩子思维的工具。1977年,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李毓佩创作了他的第一本科普书《奇妙的曲线》。这本书一经出版便风靡全国,填补了当时数学科普界的空白。之后,他又陆续创作了《X探长》《数学西游记》等作品,这些书籍不仅在内容上趣味盎然,还将数学与冒险、侦探等元素巧妙结合,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李毓佩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他擅长通过拟人化手法将数字和数学概念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角色。在《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中,数字0、1、2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它们之间的对立和互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而在《X探长》中,解方程的过程被比作侦探破案,读者在跟随“X探长”破解谜团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思考的精髓。
3 培育逻辑思维,让孩子爱上数学
李毓佩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更在于他“踮着脚尖够得着”的创作理念。他强调,科普作品既不能过于浅显,使孩子失去思考的空间;也不能过于高深,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科学性、通俗性与趣味性之间寻找到巧妙的平衡。李毓佩始终坚持,好的科普创作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兴趣和思维的引导。
李毓佩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最初投身科普创作时,周围人并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有人认为做科普只是“哄孩子”的工作。然而,他凭借对数学和教育的热爱,坚持在繁忙的教学和家庭事务中挤出时间,潜心创作。在与他的多次交谈中,他曾透露,很多创作灵感都来自于上下班途中骑车时的思考。他的创作效率极高,经常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李毓佩的努力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荣誉。他的作品广泛影响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对数学的畏惧,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李毓佩数学故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李毓佩老师的离去,让无数曾在他书中感受过数学魅力的人感到无限惋惜。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满是感激与敬仰。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爱数学,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爱生活、爱教育、爱孩子。
(作者系科学普及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2月14日 第13版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