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13日电 (马爱彬)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精心统筹,开展一系列“非遗”年俗活动,通过创新打造多样新场景,实施众多新举措,让古老非遗在春节期间焕发出蓬勃生机,实现“活态传承”,有效推动春节文旅消费“热起来”,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启新贡献力量。


民勤县东安集,一场令人陶醉的曲子戏表演精彩开演。马爱彬 摄

近日,在民勤县东安集,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表演精彩开演。身着彩绣鲜衣的民勤曲子戏演员们整齐就位,手中的梆子、二胡等传统乐器奏响欢快的前奏。随着一阵激昂的鼓点响起,民勤曲子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柳生军身姿矫健,阔步向前,手中折扇开合间,清风仿若拂面,扇面水墨丹青熠熠生辉,古韵悠悠。台下观众目不转睛,沉浸其中,掌声、喝彩声接连不断。

“民勤曲子戏作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舞台表演十分讲究,‘一歌一舞,皆有规矩。一翻一扑,不离程式’。其表演融合了地蹦子社火秧歌特色,男角演唱时蹦跳欢快,尽显滑稽自然;女角则巧用彩扇、手帕与水袖,唱时摇曳生姿,尽显俊美飘逸。而服装和化妆方面,同样别具一格。服装融合了边塞民族特色,化妆则凸显人物特点。尤其是旦角,常佩戴‘古装楼’发式,后垂黑色丝绦,长度可及地面,举手投足间,端庄又飘逸,尽显独特魅力。”柳生军介绍说。

同样,在民勤县苏武沙漠雕塑艺术主题公园内,132件风格各异、材质多样的雕塑艺术佳作错落分布,它们像是被大自然的巨手轻轻撒落于此,与澄澈如洗的蓝天白云、广袤无垠的金色大漠完美交融,相映成趣,盛迎四海宾朋相约至此,观光旅游,让孤寂的沙漠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


在民勤沙漠里赏雕塑、过大年,已成为“新年俗”。马爱彬 摄

民勤本地游客赵斌表示,沙漠雕塑是烙印着民勤精神的文化艺术地标,见证了从无到有、点沙成“金”的生态奇迹,让沙漠重焕生机。这些作品以全新生态理念、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生动传播人沙和谐共生理念,展现大漠与雕塑的完美融合、文化与生态的强大张力,为民勤沙漠文化旅游注入艺术内涵。如今,在沙漠里赏雕塑、过大年,已成为“新年俗、新常态、新时尚”,吸引四海宾朋到此感受民勤生态环境治理成果,见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民勤是甘肃河西走廊上的绿洲名城、陇上“遗珠”,是沙井文化和苏武文化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近两年来,民勤县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宝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手笔勾勒出全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轮廓”,精心策划各类文化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凭特色引宾朋,打造“沙海绿洲、风光民勤”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聚人气,汇财气,兴商气,文旅融合“热辣滚烫”,品牌声名“节节攀升”,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民勤作为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之地,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尹昌业‌介绍说,民勤将传统文化、地方非遗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工匠技艺等融入旅游产业,为“绿洲”旅游增添独特优势。此外,民勤立足“文化精品”定位,秉持“非遗”年俗保护融入生活的理念,通过“非遗+”模式,找准与现代社会契合点,集中资源培优推优,激发“非遗”年俗在弘扬道德、积淀文化、涵育民风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非遗年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民勤文旅产业在新升级、新互动、新合作中脱颖而出。

据悉,2025年春节,全国各地游客奔赴民勤,赏特色年俗、品地道年味,在欢乐氛围中红红火火过大年,带动民勤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稳中有增。(完)

来源:中新网甘肃

编辑:李筱

审校:周旦

责任编辑:闫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