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全球黄土沉积沉积范围最大的三个区域之一,广义上的总面积在64万平方公里,狭义上的面积也有30万平方公里,折合45亿亩土地。黄土高原形成于新生代晚期,保存有距今250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
在固有的印象中,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秃秃的一片,“种树难活,养人人难成”,曾是联合国公认的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的一份报告中,将黄土高原上的西海固标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不信邪的中国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70年过去了,黄土高原的治理成果如何呢?
黄土高原的基本状况
从地域看,黄土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分,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几千年来经流水的冲击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自然景观。
关于黄土高原上沉积的巨厚黄土层来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几百万年前,依靠风力从干旱的亚洲中部一带将地面上的颗粒物或沙尘吹散到今天的黄土高原,遇到太行山与秦岭的阻挡,风力渐渐减弱了,携带的尘沙散落,黄土越垒越厚,经历几百万年的积累,最终形成了一片巍峨起伏的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吕梁山、六盘水等高大山脉的围挡,四川盆地也有可能是遍布黄土,黄土高原的范围将比现在的面积还要庞大。
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易发暴雨,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优越。区域内的水系以黄河为骨干,但是由于土壤的侵蚀,几千年来的过度滥垦滥伐,使得大量泥沙沉积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使河床高出周围3-10米,形成“悬河”。一旦黄河决堤改道,下游形成千里水灾,出现广阔的黄泛区,流民四起。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西周至汉唐,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区域。当时这里的水草丰茂,是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唐宋之后北方战乱频繁,到了明清两朝,这里人口暴涨,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开荒。到了建国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过14亿吨。当时有外国人说:“黄河流走的不仅仅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70年治理成绩斐然
建国之后,国家开始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当时希望采取修建梯田、植树造林来控制水土流失。然而,这一方法收效甚微,甚至加剧了泥沙的输送。70年代末,转变治理思路,采取修建“淤地坝”的模式,虽然减少了水土的流失,但是仍然未及预期。
总结经验与教训,90年代末,黄土高原因地制宜,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沟道建设淤地坝并进行坝滩地整治开发,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在荒山荒坡上造林种草,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性的防治体系。
这种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不少地方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华丽蜕变。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的延安,除了冬季,现在从西安开车到延安,沿途裸露的黄土了,都被披上绿装,已和陕南差别不大。延安再往榆林那边走,一望无际的沙漠现在也被植被所覆盖。再比如抗战时期,359旅开荒的南泥湾,如今山青水绿,湿地系统完整,的植被覆盖率超过87%,还建起了陕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宛如江南。90年代兰州,到处是大片光秃秃的山,荒凉无比,现在郁郁葱葱,林海遍野。
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和牧业也同步发展。“沟里修个坝,粮食产量大”,这是许多老百姓对沟道治理后的切身感受,新增的坝滩地土壤肥沃而且旱涝保收,种植玉米每亩能增产300到500斤,亩产最高能有1500多斤,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区域。
历史数据显示,相比较50年代,黄土高原上的降水量平均增加了10毫米以上,400毫米的降雨线西移了30多公里。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升到如今的65%,黄河的年均泥沙量从14亿吨降至不足2亿吨。
“敢叫日月换新天”,真不是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