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里,客栈的场景总是充满了烟火气和故事感,因此客栈的出镜率特别的高。
无论是大漠黄沙中的破旧客栈,还是江南水乡里精致的旅店,当风尘仆仆的旅客的脚步刚踏入客栈那一刻,店内跑堂的小二总是热情地迎上来,一声清脆响亮的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这时候客人就根据自己的要求决定打尖还是住店了。
这点且看一些古典小说的描写。
《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感觉到天色已晚,便寻到一家客栈,面对店小二的打尖还是住店的询问,展昭回应道:“先打尖,再看看是否住店。” 随后小二便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
《聊斋志异・翩翩》中:衣衫褴褛、神色疲惫的罗子浮来到一家客栈。客栈小二见他进来,热情的问道:“客官,打尖还是住店呀?” 对此有气无力罗子浮说:“先打尖吧。” 于是小二给他端来了一碗热汤和几个馒头。
《水浒传》中鲁智深又累又饿走进路边的一处客栈,面对店小二打尖还是住店呐的询问,鲁智深声如洪钟地回答:“先打尖,好酒好肉尽管上!” 不一会儿桌上就摆满了酒肉……
很多人都知道,客栈本就是为旅客提供吃饭和住宿的地方,小二说的住店就是要在这里住宿过夜。
而 “打尖” 也不难理解,其实就是在旅途或劳动过程中歇口气,吃个饭稍作休息,但并不打算住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吃饭暂歇,为什么不直接说吃饭,反而要说“打尖”。
这一点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打尖的由来,大致都有哪些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由 “打火” 演化而来。
在古代最初起火是一件颇为不易的事情,人们靠摩擦取火,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击打燧石,于是便有了 “打火” 这个说法。
大家都知道,在烧菜做饭之前都需要先烧火,所以慢慢地人们就将下馆子吃饭称为 “打火”。
《喻世明言》曾写道:“行路饥渴,偶来一个村家歇脚,打了个火。”《西厢记》也写过:“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演变,或者为了忌讳“火”字,便逐渐将“打火”,说成了“打尖”。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毕竟每一行都有自己语言规矩。例如行船的不能说“翻”字。
而客栈人员聚集,古代又是木建筑,特别忌讳火,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有些词语确实会发生一些讹变。
第二种说法是源于 “打发舌尖”。
古代的旅途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舒适,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要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赶路。
出门在外的时候,为了方便携带,人们往往只能带上易于储存的干粮。当长途跋涉在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就只能吃那些没滋没味的干粮充饥。
而一旦有条件,比如遇到了客栈,当然想要吃点好的,好好地 “打发打发舌尖”,然后再接着赶路。
这个说法形象地描绘了旅人的心理状态,经过长时间的旅途劳累和饮食的单调,能够在客栈中品尝到热饭热菜,确实是对舌尖的一种慰藉。
第三种说法与尖尖的木器有关。
在古代,很多物品都是木制品。为了使这些物品更加稳定,通常会采用一头尖尖的木钉来连接,这样的行为被叫做 “打尖”。
而人在旅途之中,就像木器需要木钉来稳固一样,需要靠吃喝来补充和恢复体力。
这种类比虽然看似奇特,但也反映了古人善于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寻找联系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种说法是,打饭打出尖来,于是谓之 “打尖”。
古时客人在途中往往饥肠辘辘,当他们走进客栈时,希望店家往碗里满满的盛饭,最好是盛得冒尖出来。
这个说法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旅人的饥饿状态和对食物的渴望。
在古代,温饱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当旅行者经过长时间的奔波,能够在客栈中得到满满的一碗饭,是一种很大的满足。
“打尖” 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
虽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 “打尖” 这个词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用语,可这个词却生动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语言智慧。
那以上这些关于 “打尖” 一词来源的说法,你更赞同哪种说法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