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法治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
扬帆前行 追光奋进
2024年,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部分庭室特色亮点纷呈。
执行局
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2024年,城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共受理执行案件7567件,执结6394件,结案率84.5%,实际执行到位标的额14亿元。
一年来,城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制定并通过了《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规范执行工作相关规定》《关于全面推行执源治理暨执行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实施方案》,将流程时间节点贯穿到执行管理的每个环节。扎实开展新时代平安建设工作,与城西区委平安西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沟通,出台《关于建立涉党政机关执行案件沟通协调机制的办法》,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司法效率、社会效果。
充分运用网络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动产、存款、保险、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有效覆盖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和个人信息,提升对被执行人财产查询、冻结与扣划的效率和准确率。对804个失信自然人、367个失信法人及其他组织纳入失信人名单,限制高消费3155人次,发布悬赏公告51例。采用“事先沟通、拘留预告、限期履行、惩戒并用”的“预拘留”措施,对被执行人及协助义务人起到告知、提醒、警示的作用,2024年向42人送达《预拘留通知书》。
2024年春节前,城西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开展节前集中执行行动,有效利用被执行人回家过节的有利时期,剑指“执行难”,重点针对涉企、涉民生、涉金融、涉农民工工资案件,撒网式搜捕拒不到庭、拒不履行付款义务的被执行人,共传唤被执行人49人,执行和解22件,执行完毕6件,执行到位标的款257万余元。
积极协调构建公检法三机关执行联动机制,打开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共同深入推进打击拒执类犯罪工作,持续营造打击“老赖”的高压态势。对资金链暂时断裂,但仍有发展潜力、存在救治可能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给予“宽限期”,采取“活封、活扣”方式查封、扣押财产,通过和解分期履行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以精准高效的司法服务持续助企纾困。
严格把握采用信用惩戒措施的适度性,精准区分“失信”行为与“确无履行能力”的情况,将信用惩戒的着力点聚焦到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违法失信行为上,完成1566个失信名单主体退出工作,有效保障了涉案企业的合法权益。
环境资源审判庭
以司法之力护航绿水青山
城西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自2015年成立以来,统一集中管辖西宁市辖区五区二县环境资源类案件,截至2024年11月,共受理各类环资案件共计367件,其中民事218件、行政71件、刑事78件(含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4件)。2024年,1人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2022年6月审理的李某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一案,向被告人送达了首份附有“法官寄语”的刑事判决书。2023年1月审理的唐某某等三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系城西区人民法院实现环境资源“三合一”专门化审判后首次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理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该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在审理环青海湖片区非法捕捞水产品类案件时,不仅着眼于打击非法捕捞犯罪行为,还注重恢复青海湖生态系统,由被告人承担修复青海湖渔业资源的放流裸鲤鱼苗的费用,并向社会公众道歉。通过持续不断的禁渔保护和刑事打击,2024年我省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12.03万吨,较2002年保护初期资源量2592吨,增长46倍,青海湖裸鲤资源得到了良性恢复,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得到有效落实。
公开对被告人王某某及其单位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一案进行宣判,该案为我省首例在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中尝试运用认购碳汇方式实现替代性修复的案件。与责令损害生态环境的违法主体通过补植复绿修复生态环境的传统做法相比,鼓励行为人积极认购碳汇,运用碳汇补偿机制修复生态环境,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架起了生态修复目标与双碳目标之间的桥梁。
分两批次正式任命8名环境资源领域专业人民陪审员,并实际参与环境资源案件的审理,既弥补了法官环境资源相关知识的不足,提升了庭审的专业性、合理性与公正性,又促进了司法、行政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水平。
2023年年初,积极协调建立青海省首家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学教基地,将环境司法保护特色、生态修复、成果展示、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等功能融为一体,对环境资源保护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介绍,为做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教育宣传工作开拓了视野、完善了实体。截止目前,环资庭干警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时间节点,在基地开展普法宣传6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作为全省唯一中基层法院代表,参加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第二届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会议并进行了交流发言,被告人王某某及其单位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一案,入选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立案庭
“法院+N”凝聚解纷合力
2023年3月,城西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实现对所有调解力量的整合和管理,积极探索构建“人民调解+特邀调解+专职调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创建了“法院+”府院联动品牌,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止于始发、解在萌芽。2024年,城西区人民法院诉前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407件,先行调解成功分流率44.97%,民商事一审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12.4%,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3月与城西区司法局签署《诉调对接合作备忘录》,完善了“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成立西宁市城西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驻法院调解工作室,切实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2024年,向城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委派案件1339件,成功调解物业、租赁、供暖等纠纷658件。
2023年5月起,率先以公开选聘的方式广泛吸收精通调解的人才,组建了一支包括退休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的特邀调解队伍,建立一体化、集约化“1+1+N”速裁团队(即1名法官、1名司法辅助人员+多名特邀调解员)的模式,根据调解员的特点优势分别成立婚姻家事、金融保险、道路交通等专业调解团队,还邀请辖区5名人大代表、3名政协委员加入特邀调解队伍,推进代表委员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工作。2024年特邀调解团队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327件,即时清结1307件,极大地节约了群众和企业的解纷成本。
西宁市城西区作为全省的金融聚集区,面对近年金融纠纷剧增的态势,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2号司法建议,多次邀请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及辖区金融机构共商金融纠纷源头治理,向辖区银行制发强化银行业金融纠纷源头治理工作的司法建议书,为深化金融纠纷源头治理征良策、开良方,助力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建立“非诉调解在前,诉讼审判在后”的金融纠纷化解模式,为金融安全保驾护航。
强化多元解纷机制的宣传工作,向当事人广泛推送电子宣传册,在诉讼服务大厅、审判区、人民法庭强化宣传氛围,向西宁市律师协会发布《推进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的倡议书》,定期召开金融、消费、物业等重点行业源头治理座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特邀调解工作,发布典型案例,努力营造“有纠纷,找调解”的宣传氛围,广泛宣传多元解纷机制便捷高效、对抗性弱、成本低廉的优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多元解纷机制的认可度。
针对辖区矛盾突出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西区人民法院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创建“法院+”的治理模式,扩展多元解纷的“朋友圈”,以建立道交、金融、物业、消费等重点领域“源头治理工作站”为抓手,将司法力量向前延伸嵌入基层社会治理。2024年3月,联合西宁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五大队共同成立全省首家“道交纠纷源头治理工作站”。2024年以来交警、调解员累计成功化解道交纠纷837件,道交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2024年9月,联动城西区司法局、区城乡建设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城市管理局及辖区各镇(街道)成立辖区“物业纠纷源头治理工作站”与“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工作站”,充分发挥在物业纠纷、欠薪纠纷处置中的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的前沿阵地作用。2024年,诉前成功化解物业纠纷421件、劳务纠纷233件,物业纠纷、劳务纠纷诉讼案件量分别下降15.35%、37.5%。
通过持续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上做“加法”,在诉讼增量上做“减法”,城西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打造的“法院+N”的多元解纷品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精准、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
2025年,城西区人民法院将坚定信心、实干争先,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区、法治西区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发表于2月12日《青海法治报》第4版
编辑:苗 艳
审核:冯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