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供餐体量巨大、用餐群体敏感、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程度高,不仅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曲靖市政协委员、云南平航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琳说。


▲王琳(中)

校园饮食安全是关系广大学生健康的大事,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曲靖两会期间,王琳提交了有关《从“舌尖”到“心间”,守护中小学生幸福“食”光》的提案,聚焦校园“舌尖上的安全”,对配餐流程、餐食安全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守护中小学校园午托食品安全。

当下,曲靖全市各校的供餐主要有三种模式:自营、承包和配餐,其中,实行校外配餐制的学校40所(中学1所,小学39所),主要集中在城区,实行自营食堂的学校1537所(中学257所,小学1280所),实行对外承包食堂的学校67所(小学4所,中学63所)。

“在自营模式下,学校或政府财政背负经营压力;而承包模式和配餐模式皆可能会出现压缩就餐标准的情况。多种情形下,如何保障校园餐食安全,这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难题。”王琳指出。为此,他建议优化供餐模式。首先,推广委托国企经营模式,推动中小学与市属、县属国有平台合作,采取委托经营或部分委托经营的方式供餐,发挥国企保障民生微利经营的作用,提高学校供餐服务水平。其次,落实营养计划学校食堂自主经营要求,推动纳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县区,加快推进相关学校食堂转为自主经营模式。在供餐模式上,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选用有效的供餐方式,诸如对位置偏远、规模过小等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在严格监管程序、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可考虑选择校外供餐、家庭托餐等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吃上热乎营养的餐食。

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中,要强化组织保障。由市教育体育部门牵头,联合市场监管、卫健、发改、财政等部门,系统梳理有关学校供餐服务的国家政策,聚焦资金使用“关键要素”,紧盯食材采购“重要环节”,关注营养健康“首要目标”,结合曲靖实际出台更细化且便于实施的中小学校园供餐工作规范性文件,形成学校食堂建设管理、集中供餐等工作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指导意见,让各地开展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守。

工作中,兜牢食品安全底线,强化部门协同,定期联合开展学校食堂、校外供餐企业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及时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师生食品安全;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集中用餐陪餐、食品安全自查自评、供餐企业年度考评和退出等制度,健全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加强日常排查和风险管理,提升整体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升级“互联网+明厨亮灶”,增加实时抓拍违规行为等功能,引导家长通过监管平台实时查看后厨情况,参与到食品安全共治中。

从“舌尖”到“心间”,守护的是中小学生的幸福小“食”光,折射的是教育“大民生”。王琳认为,保障校园餐安全,需要始终牢记“四个最严”,主管部门、学校负责人、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要树立责任意识,齐心协力真正将“校园餐”办成“营养餐”“安全餐”“幸福餐”。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