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苏联专家撤离我国,我国专家有些消极,一向沉默的屠守锷却坚定地说:“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
1917年,屠守锷出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他,对身边带有机械构造的物件充满好奇。例如,街边手摇式爆米花机的每一次轰响,父亲老式怀表的滴答声,都能让他沉浸其中,琢磨许久。
尽管家里不宽裕,但屠守锷的父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而屠守锷在数理化方面的只是,也是一点就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们派出大量轰炸机对我国城市进行覆盖式轰炸,而屠守锷目睹了这一切,他看着国家因为弱小被欺凌,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心中悲愤不已。
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用知识让祖国强大,摆脱外敌欺凌!1936年,屠守锷凭借优异成绩与对航空的热爱,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组。
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尚处萌芽,学习资料稀缺,他便四处搜罗国外学术文献,逐字逐句钻研翻译。图书馆角落、实验室中,经常能看到他刻苦钻研航空难题的身影。
大学期间,屠守锷积极参与航空实践活动,跟随老师设计制作飞机模型,从框架搭建、机翼设计到动力调试,他都亲力亲为。
1945年,为提升专业技能,屠守锷远渡重洋,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先进的航空技术与理念,还参与重要的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在美国的日子里,屠守锷始终心系祖国,1947年,他果断拒绝美国科研机构的高薪挽留,怀着满腔热血,踏上归国之路。回国后,屠守锷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任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航空人才。
20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导弹技术成为国防的关键,为了提升国防实力,国家决定开展导弹研制工作,由聂荣臻元帅组织开展工作。
1957年,聂荣臻元帅亲自点将,从事飞机制造研究的屠守锷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发工作,对此,屠守锷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在他心里,国家大于一切,即使让他跨行也不在话下。
然而,当时我国导弹技术近乎空白,加上专业人才匮乏,设备简陋,资料稀缺等,导弹研究起步困难,但屠守锷毫不退缩,他带领团队四处收集资料,不放过任何线索。
导弹研制初期,屠守锷团队便遭遇了技术难题,导弹设计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电子学等多学科领域,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错;为了确保导弹飞行的稳定性与速度,他们进行大量风洞试验。
但当时国内风洞设备少,且精度有限,屠守锷和团队需要一边在恶劣环境中连续奋战,一边还需要手动记录数据,有需要改进的数据,马上当场计算繁杂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为了优化导弹的外形参数,仅仅是导弹头部的形状,他们就尝试了几十种方案,经过无数次的风洞试验才确定下来。
还有材料问题,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承受高温、高压与高速气流冲击,对材料性能要求非常高,屠守锷四处奔走,几乎跑遍了国内的材料厂家,对各种材料反复试验改进。
最后是发动机,发动机作为导弹的“心脏”,研制难度很大,在一次关键试验中,发动机突发故障,整个团队都陷入了困境。
但屠守锷冷静组织排查,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努力,才找出关键部件材料因为高温导致变形,才会出现故障,之后,团队马上改进材料,优化设计,经过多次试验,发动机成功通过测试,性能达标。
而就在这关键时期,1961年,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苏联单方面撤走所有在华专家,许多依赖苏联技术的项目被停滞,导弹研制也是,部分中国专家陷入了消极与迷茫中。
此时,一向沉默的屠守锷鼓舞大家:“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我们靠自己的力量,也能把导弹研制出来!”
在他的鼓励下,团队重新振作,经过屠守锷和团队多年不懈的奋斗,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命中目标。
这次发射,标志着我国导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此后,屠守锷主持研制的东风系列导弹,成为我国国防力量的中流砥柱,例如: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2000公里以上,能够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我国真正拥有了可靠的洲际核打击手段。
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是一款具备高机动性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导弹,能够精确打击海上移动目标,如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艇,被誉为“航母杀手”。
屠守锷不仅在导弹研制上成绩斐然,他还注重人才培养与技术传承,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导弹技术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领域的中坚力量。
这一刻,国之脊梁具象化了,屠守锷的一生,是为国家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而像屠守锷这样从未出现在教科书上,却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例如:
中国剖腹产第一人林巧稚;被西方人称为比核弹还恐怖的中国女人何泽慧;两鬓斑白才走入大众视野的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30年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屠守锷这样的英雄,为了国家的科技发展,不顾个人安危,才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