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贵州毕节十孩妈的新闻,我正喝着28块钱的网红奶茶,手一抖差点洒在刚买的惠普超薄笔记本上。
此处不是“打广告”,实际上,笔者既喝不起28元的奶茶,更用不起昂贵的笔记本电脑,此刻正在一千多块的vivo手机上辛苦码字。
一切都是“十个孩子”太过于惊人,一时间让我产生了幻象。
面对网友“怎么养”的质疑,这位39岁大姐轻飘飘甩出一句"家里有土矿",评论区炸了。
有人算账:北上广养个娃要花300万,她家十个得赔进去三千万?
结果没等当事人回应,评论区先急了,有网友回怼:"人家吃自家种的菜,穿亲戚给的衣,十个娃花销赶不上你们一个!"
今天咱们就扒开这生育鄙视链,看看谁在为国生娃,谁在"精致绝后"。
一、深山里的"养娃经济学"
十个孩子的日常是咋样,有网友描述了这样的画面:
老大煮猪食,老二喂鸡,老三带老四老五挖野菜,老六老七玩泥巴,老八老九老十哇哇哭。
实际上,国家现在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有不少补助政策。
"国家给的义务教育、免费营养午餐,雨露计划每年再补3000元。"
很多偏远山区,俨然把生孩子当成了一门生意经,毕竟能够光明正大薅国家的羊毛,这可不容易。
这话让我想起住在上海的朋友曾吐槽:"幼儿园每月8000,钢琴课500一节课,生个娃等于供了台碎钞机。"
都是生孩子,观念差距咋就这么大。
二、中产养娃VS农村养娃:两个平行宇宙
深圳福田区的Linda,孩子刚满3岁,最近在纠结选20万一年的国际幼儿园还是买800万的学区房。
她不知道,很多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孩子们穿的还是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午饭吃的是政府补贴的"三菜一汤"。
更扎心的对比来了:
北京朝阳区一节早教课400块 ≈ 农村全家半月伙食费
上海某私立幼儿园年费20万 ≈农村养大5个娃
杭州宝妈晒的婴儿车1.2万≈偏远山区十年买衣服钱
这样的对比,可能并不科学,却也反映出很多现实问题。
养活一个娃很容易,可养好一个娃很难。
网友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如果无法提供好的生活条件,硬生孩子算不算“不负责任”?
出生在城市与农村,起跑线本就有差距,如果再因在家庭把差距拉大,对孩子公平吗。
也有网友反对过度的“杞人忧天”,把家庭与未来等同,本就是一种谬论。
孩子未来如何,家庭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重点还是靠自己去拼搏。
三、生育背后的生存智慧
在很多地区,计划生育的时候都偷着生,如今放开生育,那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更何况,如今二胎、三胎的各种补贴措施,再加上雨露计划、困难家庭补助等,有人就觉得,生多了有国家兜底,怕啥!
反观我北京的表哥,夫妻俩都是985硕士,坚决不生二胎。
"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请保姆每月8000,学区房首付300万,培训班一年5万..."
这话让我想起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而北京养娃成本高达96.9万。
生的起养不起,的确是阻碍不少家庭生育自愿的关键。
四、当"不想生"撞上"拼命生"
上海某生殖医院的朋友说,现在每天接诊上百对夫妻,35岁以上的占六成。"
上周有个女高管,39岁来做试管,说等不到升副总不敢生。"
最魔幻的是生育工具化:如今养娃成本如此之高,很多贫困山区却仍然抱着“多子多福”的观念,把多生娃当养老保险。
就像我老家村支书说的:"现在政策好了,多生个娃政府帮着养,比买商业保险靠谱。"
不想生,有观念、家庭、职场等因素的制约,而拼命生,看上去也并不像父母说的那么单纯。
谁对谁错,还真不好下定论。
五、谁在薅生育羊毛?
有人说,按照现在的惯例,热度上来了,下一步就是直播带货赚大钱。
贵州十孩家庭,很明显正在往这条路上狂奔。
评论区有人说这是"吃政策红利",有人反驳"总比深圳那些住豪宅不生的强"。
真相可能藏在2023年的数据里:
全国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增长12.38%,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到了0.6。
而贵州,却以10.65‰的人口出生率领跑全国,仅在西藏之后。
更现实的博弈在工厂车间。
东莞电子厂老板吐槽:"现在00后工人太难管,干两个月不舒心就辞职,动不动就整顿职场。
还是贵州、云南的小伙子踏实,家里五六个兄弟姐妹,知道赚钱不容易。"
结语
多生对不对,已经不单纯是“生育”的问题,在当下,已经成了“生存焦虑”与“老龄化”的对决。
然而,放到每一个体身上,其实也不必想的太过于复杂。
困于现实不想生,没有错;想凑个“十全十美”,那也没什么。
两者之间,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只是不同生存策略的碰撞。
就像网友神评:"等我们老了住养老院,护工可能就是十孩妈家的老九老十。"
可也说不准,人家十个孩子个个培养的有出息,独生子女,或许将来连护工都“当不起”。
这魔幻现实,终究是时代的AB面,未来如何,谁又敢说一定看的清楚呢。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