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修补”心脏,一直都是医学的难点。
众所周知,成年哺乳动物的心脏无法再生,心肌损伤只能导致瘢痕形成和功能障碍,作为其最严重后果的心力衰竭(HF)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没有逆转进展的治疗手段。受限于供体的稀缺,器官移植也不能成为通解。
近期,《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德国科学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发明了一种基于干细胞诱导的工程心肌(EHM),可以给衰竭的心脏“打上补丁”,补强受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在恒河猴实验中,植入的EHM贴片能够在体内维持6个月以上,且不会诱发心律失常或肿瘤形成,证明了安全性;实验中观察到心壁增厚和心功能改善,说明EHM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研究者还在一例接受心脏移植的心衰患者中测试了EHM的性能。目前,EHM的首个临床试验BioVAT-HF-DZHK20已经开展。
论文题图
排除器官移植,想要重建心肌血运,植入心肌细胞(CM)是一种方法。不过,受限于异种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上为心衰患者植入CM,移植物存活基本超不过3个月。此外,植入CM还有诱发心律不齐的风险。
本次研究采用的EHM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而成的具有成纤维细胞特性的CM和基质细胞(StC),包埋在胶原蛋白水凝胶中形成的。可以看到,制成的EHM贴片能够自发性收缩。
EHM的制备
EHM可响应机械刺激收缩(EHM1)和自发性收缩(EHM2)
在适当的免疫抑制剂维持下,给健康恒河猴心脏植入5x EHM(共计2亿个细胞,约20×106细胞/kg)能够维持长达6个月,且没有显著的不良反应。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衰恒河猴中,植入EHM也能稳定维持,并观察到了心壁厚度的持续剂量依赖性增加和射血分数的改善。
虚线部位为EHM
MRI结果显示,EHM移植后具有显著的功能性血管化,这是血运重建的基础。实验中也未观察到心律不齐和肿瘤发生。
最后,研究者还在一例心衰患者中测试了EHM的临床转化可能性。这位患者来自BioVAT-HF 1/2期试验,在接受心脏移植的前3个月,她进行了10x EHM移植,在随后随访中病程稳定。
EHM移植示意
患者病程和EHM移植后指标变化
基于以上数据,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临床试验BioVAT-HF-DZHK20(NCT04396899) ,以进一步验证心外膜植入EHM修复心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再生医学可谓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医疗领域了,无论是类器官还是促进再生的小分子,都有非常多的令人震撼的进展。在《医学趋势 30讲》中,我们也搜集总结了最近两年来的相关重磅研究,为你提炼出了其中值得关注的热门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课程中试听相关章节↓
参考资料:
[1]Jebran, AF., Seidler, T., Tiburcy, M. et al. Engineered heart muscle allografts for heart repair in primates and human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63-0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193-1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