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心理健康(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陈樾)

元宵已过,春节结束,肉体已到岗,灵魂还在被窝里赖床,从“假期模式”转入“上班模式”“上学模式”,如何让身体做好充足准备?

2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科普知识有关情况。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乔颖:

长假过后,绝大部分的人从一个比较休闲的状态,一下子进入到了比较忙碌的节奏,很多人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压力的反应,这是正常的现象。

讲到情绪调节、压力管理,我们也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妙招。

首先,建议大家学会看到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在工作当中经常会有愤怒、焦虑或者会出现其他的所谓不良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控制它,说我要控制我的情绪,专家给大家的建议是尽可能去体验你的这些情绪,所有的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曾经我接诊了一个来访者,他告诉我,在工作当中他的脾气很大,经常发火,他来就诊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你每次发火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问自己“我怎么了”?,第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发火”?,第三,问自己“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主要对标的是我们情绪的:第一个,我发生了什么情绪?第二个,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绪?第三个,我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去多多练习这样的一些好方法,当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经过练习,我们会很好地去掌握它。

第二个方法,建议大家做一些放松性的训练,呼吸就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性的训练。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用鼻子慢慢地吸气,用嘴巴慢慢地吐气,这时候去感受腹部的收缩,感受全身肌肉的放松。当我们在做呼吸训练的时候,需要持之以恒,每一次在做的时候尽可能保持我们的呼吸均匀深沉缓慢,坚持几分钟,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个方法,建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比如,绘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绘画过程中,我们通过色彩、笔触、线条,能够把自己内在的情绪很好的表达出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 黄薛冰:

节假日之后睡眠紊乱和节假日期间生活起居不规律,与打乱了大脑“生物钟”是有关系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推荐给大家。

第一个关键词是规律。需要大概一周左右,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固定的时间起床,重新树立生物钟的功能状态。

第二个关键词是收心。到了晚上,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剧烈的活动,比如跑步、体育锻炼,这会让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影响入眠。其次也不要在睡前做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脑力活动。还有一点提醒大家,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睡前玩手机。但是要注意到手机有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帮助睡觉的天然物质,所以要尽量避免这些影响睡觉的活动。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然。因为一说要收心,可能有的朋友在睡前早早到床上躺着,等着自己睡觉,这不叫收心,叫过度紧张了。要去保持自然,可能今天睡得好一点,明天可能梦做得多一点,这都是可以接受的,当我们自然而然的到了晚上,把自己交给黑夜,把我们的身体交给床,很多时候睡眠就会自动的自我调节。

以上说的都是没有进入障碍的状况,假如有进入障碍的状况就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怎么去判断是否进入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睡眠的质量。比如第二天是否觉得解乏,睡得深沉不深沉。二是睡眠数量。如果出现上述说的睡眠问题,一周连续超过3天,而且持续3个月,两个3就可以判断性质足够严重。另外一方面,有主观痛苦或者影响到正常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 吴仁容:

学习困难与厌学门诊、拒学门诊的开设体现了医学界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困境的一个回应。

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困难和厌学拒学可能与发展性问题有关,也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

发展性问题,包括青春期的情绪波动,短期的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习困难,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优化家庭氛围、改善学习环境等方式得到缓解,也建议家长用轻松的对话代替催促唠叨埋怨,营造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共同商定学习计划,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要合理安排业余活动。

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情绪障碍等引起的学习困难,如果孩子长期表现出学习困难、旷课逃学,甚至因此休学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由专业医师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在此,我们呼吁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既要警惕潜在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应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过度医学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崔永华:

目前不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人员,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一些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置了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是“12356”,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获取专业便捷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目前不少省份也在陆续开通的过程中。

除了寻求专业帮助之外,向孩子提供情感支持非常重要。

一方面是家庭情感支持,父母要通过行动,向孩子表达爱和关注,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比如,可以向他们谈谈自己青春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分享当时的感受,然后对孩子目前的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等;

另一方面是社会支持,我们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交和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张庆娥:

我们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对于精神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预防。

一方面,对于老年人自己来说,我们要从自身出发,建立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我们要理解并接纳自身衰老的过程,积极接受环境、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关注自身身心健康。另外,老年朋友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扩展社交圈,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增加自我认同感。同时,可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发挥自己的“余热”。

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子女和家属来说,建议我们要加强家庭的情感支持。比如,定期电话、视频,最好常常看望老人,增加见面的频率和交流时间。我们的交流也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的分享,更多的可以培养共同的话题,深入拓展交流内容和交流范围,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增加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总之,我们要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

(责编:薄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