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癌王”,张伯(化名)却拍着胸脯直呼“庆幸”。受惊过度?当然不是。原来,此前他一直以为自己饭后腹胀腹痛,饭量减少是吃多了没消化,幸亏在家人的动员下前来瑞金医院检查。


01

说好的胃病,怎么就变“癌王”?

62岁的张伯刚开始享受退休后的天伦之乐,因为此前心脏搭过桥,胃肠镜查出来小肿块,他一直很注意养生。

最近,他经常在饭后出现腹痛、腹胀,饭量也有所减少,以为是吃太饱太多,没消化,便没怎么在意。没想常规体检时,发现肿瘤指标CA19-9略高,“这个结果有波动,偶尔高一点,我想着不打紧......”过了两周,不适感没有好转,在家人的建议下他到医院做了胃肠镜检查,也没查出个所以然。

没啥大毛病,治胃痛的药也吃了,腹部却总感觉不舒服,张伯有点惴惴不安。某天,家人转发给他一篇科普文章,“说和我症状有点像,哪知越看越像,越看心越慌。”他的症状和文章里说的很吻合,文章科普的可是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啊!张伯的心突突直跳,当即决定找这篇科普文章的作者——瑞金医院胰腺外科施昱晟医生,“我要让他瞧瞧,心里才踏实。”在家人的陪同下,他直奔瑞金医院。

02

转眼检查指标升高6倍!医生惊呼,“幸好来的早!”

施昱晟医生仔细分析患者的检查资料,高度怀疑张伯一系列的“胃病”不适症状,很有可能是来源胰头的肿块。

他当机立断将张伯收治入院,经过胰腺CTA和增强MRI检查,明确了胰头存在恶性肿瘤,此时肿瘤指标CA19-9已经升高到正常值的6倍!经过与放射科阅片评估,施医生发现虽然张伯的肿瘤在持续进展中,幸运的是仍属于可切除的范围!“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起病相当隐匿,早期多以消化道不适为主要症状,患者常常以为是胃病,而胃肠镜却难以发现胰腺疾患。”施昱晟医生解释,“胰腺癌早诊难,进展往往又非常快,有些患者只耽误1-2周,肿瘤就已经远处转移导致无法手术,张伯可以说是非常幸运。”

对于可切除的胰腺癌,常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术后化疗,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了减少患者疼痛和创伤,施昱晟医生带领团队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和预案,为张伯实施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根治术。患者肿瘤位于胰头部,且已经与门静脉粘连,手术需要切除患者胰头、胆囊、十二指肠,以及部分胃、胆管、小肠,清扫周围淋巴结,并再次重建被断离的胃肠道、胆道和胰管,这是个高难度的精细活儿!而且胰腺边上就是主动脉、大血管,还有很多淋巴结和神经,手术稍不慎就会侵犯到这些位置,引发大出血。在麻醉科、手术室团队全程保驾护航下,施医生刀法精准,仅耗时4小时便分离肿瘤与血管的粘连,并针对胰头癌进行了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总出血量仅100ml。


术后第一天张伯就下床活动了,第七天拔除所有引流管康复出院。看着“胰腺导管腺癌”的病理报告,张伯长舒一口气,指着肚子上的小切口连连称赞,“我没咋受苦,这里技术杠杠的。”原来,张伯的父亲30多年前就是胰腺肿瘤开过大刀,相比之下他这次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我家人都在瑞金看病,我们信任这里。”

03

体检报告这些异常,可别忽视!

如今,张伯已顺利度过了手术恢复期,即将开始化疗,面对接下来的治疗他很有信心,可也一再感叹“差点就大意了,幸好幸好,瑞金救了我一命!”

胰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① 腹部不适或腹痛;

② 消瘦和乏力;

③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部分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癌肿侵犯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④ 黄疸;

⑤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续或间歇低热,且一般无胆道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糖异常。部分患者表现有抑郁、焦虑、个性狂躁等精神神经障碍。

和大多数癌症一样,胰腺癌的确切病因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一般认为是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养成,包括很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基因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导致。有胰腺癌家族史;吸烟;肥胖;慢性胰腺炎;2型糖尿病患者;高蛋白高油脂饮食人群等均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施昱晟医生提醒大家,胰腺癌早筛早诊非常重要,特别是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定期筛查,一旦发现超声异常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需要及时就诊,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门诊信息

胰腺外科

沈柏用 主任医师

总院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施昱晟 副主任医师

总院专家门诊:周三全天、周日上午

欢迎转发点赞

文、编丨祁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